高考历史试卷《教育事业的发展》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20-01-17 02:18: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国制定的“211工程”计划,着手发展的是

[? ]


A、职业教育
B、基础教育
C、高等教育
D、义务教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礼》《书》《诗》《乐》《春秋》)
材料二 19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现象。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制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
(2)材料二中新式学堂是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
(3)根据材料三归纳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哪些影响?
?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


参考答案:(1 )核心内容:儒家学说(或者四书五经)。特点: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或者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2 )洋务派。作用: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科技等实用性人才。(3 )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影响:促进了德国科技经济的发展,成为欧洲强国(或者抄入材料“德国制造了19 世纪末的奇迹”)。
(4 )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科技落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建国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
(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教育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孔子讲学图


(1)根据图和文字材料并所学,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2)在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推动下,1905年光绪帝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答案:(1)扩大教育范围;促进教育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传播。
(2)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和近代工业发展,社会需要大批新式人才;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以教育改革(新政)笼络民心。?(3)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