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7 01:43:09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解散众议院。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二 天皇制——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政体来体现。日本自古至今,其国体经历了奴隶主政权、封建领主政权和资产阶级政权的阶段,但其政体表现形式——天皇制却延续未变,天皇制因此成为日本政治的最大特点。日本天皇制经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及现代天皇制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
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并据此指出该宪法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政治的最大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天皇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总揽一切大权。《大日本帝国宪法》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
(2)天皇制始终延续未变。
(3)形成原因:由日本特殊的国体决定,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日本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日本民主政治不发达,日本效仿了德国近代的政治体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里的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倒幕运动的胜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外部因素”,ABD都属于内部因素、主观因素;C符合题意。
点评:分析原因类的选择题,其具体要素是很多的。比如:有根本原因(客观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因素),直接原因(直接作用于事件的因素,具有推动性和具体性);
主观原因(个人、团体主体意识下作用于事件发生的因素),客观原因(人的意识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内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矛盾,外因在内在原因作用下对事物发展的产生影响);主要原因(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如内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等),非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还可能表现为:事件发生变化的原因;事件差异的原因等;事物发展共性原因等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评述德川幕府时期锁国政策,你能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1)内容:17世纪30年代,德川幕府陆续发布锁国令,禁止日本船只出海贸易,(2分)禁止日本人与海外交往;(2分)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严密监视,(2分)外国人的贸易活动也受到幕府的严格管制。(2分)
(2)评价:这种锁国政策有利也有弊,(1分)一方面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维护了日本的独立;(2分)另一方面,它几乎隔绝了日本经济同世界市场的联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的内外危机留下了隐患。(2分)
(3)认识:一个国家要维护独立,实现民族振兴,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交往、联系,不断汲取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
提高题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认识锁国政策的方法,旨在考查学生史实再现和客观评价的能力。注意评述,既要评价又要叙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臣等所居即天子之土,臣等所牧即天子之民,安能私有乎?今谨收集版籍(注:“版”是指各藩的领地;“籍”是指领地上的人民)奉上,愿朝廷处置。
——摘自《萨、长、土、肥四藩主奉还版籍奏文》(明治二年)
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朕前听纳诸藩奉还版籍之议,新命各知藩事,使之各奉其职……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
——摘自《废藩置县诏书》(明治四年)
(1)指出材料一所述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概括废藩置县的过程。(6分)
(2)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场改革的共同内容。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这一改革内容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9分)
B.[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
——摘自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
——摘编自《现代土耳其》
材料二?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
——摘编自《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苏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
——摘自《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9分)
参考答案: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措施:建立县制。(2分)
过程:实行奉还版籍,任命藩主为知藩事;颁布诏书,废藩置县。(4分)
(2)内容:改革地方行政体制。(2分)
相似之处:消除了旧势力的特权:建立县制打破了分封制下秦国旧贵族的特权;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幕藩体制下藩主的特权。(3分)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废藩置县结束藩国割据局面,实现政令归一,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4分)
B.[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私人企业应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国家应控制私人企业的发展;私人企业只是国有经济的补充。(6分)
(2)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国家主义,实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对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控制);使民族工业迅猛发展,巩固了民族独立(新生政权),较顺利地渡过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9分)
本题解析:第一问是考察改革的内容,材料一是建立县制,材料二的过程是先奉还版籍后颁布诏书废藩置县;第二问是找出相似之处即对旧有地方体制的改革,然后分别答出其改革的意义即可;第三问是要求学生对材料的综合概况能力,分别找出要点,即私人企业应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国家应控制私人企业的发展;私人企业只是国有经济的补充;对凯末尔的“国家主义”要注意到时代背景指出其在本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日本祭拜孔子说明日本社会受到唐文化的影响,而646年(大化元年)开始的大化改新就是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由此推断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