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20-01-17 01:07:3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大转变。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自秦汉之后,中国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一直属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仍十分雄厚。但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与工业文明不同。以现代价值观衡量,儒家传统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
①以等级尊卑观念压抑社会,很难出现自由平等观念
②以私德至上观念压抑公德意识,难以培养公民意识
③以亲情至上观念压抑法制,阻碍了以法治国的形成
④以家族至上观念压抑个人,阻碍了个人权利的自觉
⑤以华夏中心观念锁国自大,错失了社会转型的机遇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表现,结合所学不难发现①②③④⑤五项说法均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儒家思想中的“礼制”思想以等级尊卑观念压抑社会,很难出现自由平等观念;儒家思想重亲情伦理观念压抑法制,阻碍了以法治国的形成;同时儒家思想更强调纲常伦理以家族至上观念压抑个人,阻碍了个人权利的自觉;当然儒家强调的伦理道德是私德而非功德,不利于培养公民意识,故答案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所示票证曾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布票、粮票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的产物,改革开放后,由于物资的丰富而逐?渐失去作用。而粮棉物资统一管理实行于50年代,是走向计划经济的重要一步。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对巴黎公社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巴黎公社的成立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B.是世界历史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C.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有许多创新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当时世界历史的主流仍是发展资本主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历史观。(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李贽所生活的时代,分析“李贽的悲观”产生的主要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反对以孔子标准来衡量是非曲直,认为是和非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因人因时而变。
(2)君主专制的加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道学家的虚伪,思想界的因循守旧。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读懂文言文,归纳李贽思想的核心,即是李贽的历史观。抓住材料中“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看出作者反对以孔子的标准来衡量一切。“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说明是非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
(2)“李贽的悲观”指的是李贽的思想特色,产生的主要原因实际是考察李贽离经叛道的批判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主要从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方面来考虑。时代特征则从经济、政治、思想几方面来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关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共性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主要行使立法职能
B.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主导地位,最高行政机构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C.代议制民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
D.1688年后在英、美、德、法等国相继建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