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12-14 04:25:3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 ,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在哪些领域发生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形势简要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5分)
(2)概括指出材料所体现的上述变化的特点。这些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6分)
(3)在这些变化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有人说它是“欧风美雨”的结果,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食(吃、饮食)、住(居住、楼房)、行(出行、交通)、经济结构、阶级(阶层)、社会风尚、习俗、女权运动(妇女地位、妇女解放)。(答对4个以上得2分,答对3个及以下只得1分。此问共2分。)
原因:(1)西方近代文明传入、欧风东渐的结果。(2)社会政治运动的推动。(3)政府政策的调整。(4)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5)西方新思潮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答对1个1分,此问满分为3分。)
(2) 特点:西(方)化(半殖民地化)、商业化、平等化。(答对1个1分,此问满分为3分。)
影响:(1)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开阔了人们视野,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2)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3)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答对1点1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可同样赋分。此问满分为3分。)
(3)赞同(1分)。理由:从它产生的条件来看,正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的解体,在客观上为它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条件;从动力上来看,它是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从产生的时间来看,它产生于鸦片战争后的六、七十年代;而且从它分布的地域来看,它最初分布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一般被认为产生明朝中后期,几百年来没有成气候,也正说明了这种观点。(答对1点可得1分,答对3点及以上可得3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此问满分为3分。)
不赞同(1分)。理由:从它产生的条件来看,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动力上来看,它是一部分地主、官员、商人受洋务运动的诱导,受利润的驱使;从它分布的地域来看,它最初分布在交通、劳力、市场更优越的东部沿海地区;而且从它产生的途径来看,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靠内因起作用(答对1点可得1分,答对3点及以上可得3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此问满分为3分。)
(此问为开放题,只能给一次分,不能重叠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材料一反映的是近代中国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女权运动,从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的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9分)


参考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6分)
(2)假维新: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措施上设立新式机构也多由封建贵族掌控,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不能实现自强。(4分)
真改革: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提倡留学。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政治机构近代化;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5分)


本题解析:
第(1)问,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联系阶段特征,从内、外两方面回答。外部环境方面,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从内部来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总之,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第(2)问,对于理解“假维新中有真改革”类似的问题,应从两方面把握。一是分析“假维新”,可从根本目的、改革的局限性入手;二是分析“真改革”,重点把握改革的各项措施,以及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两方面,重点应放在“真改革”方面,这样才能与题意对应。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养廉银制度正式推行大致始于雍正二年。此后不断补充完善,到雍正十三年最后确立。其基本原则是“为官员定养廉之资,为公事留办公之费”。具体做法是“将州县之火耗(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重者严行裁汰”,并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从解公之火耗中“酌中量留耗羡抵补无著之亏空”,然后再由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
材料二?从赫德(注:英国人,1863-1908年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执政时起,海关关员的高薪待遇多达9项。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赫德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这样,养老储金实际成了促使关员保持操守、廉洁行政的保证金,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效力。┅┅此其一。其二,海关对贪污案件处分极严厉,对发案的基层主管,亦因监管不力而受连坐处分。┅┅其三,近代海关有严密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从而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想贪而贪不到。┅┅赫德在海关所实行的高薪养廉,不是一项孤立的措施,是与严格的考试录用、考绩、监督、奖惩等制度相互联系、有机作用的。
——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分析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积极意义。(6分)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赫德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9分)


参考答案:(1)(6分)积极意义: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整饬清代吏治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清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
(2)(9分)不同:关员的待遇更高;鼓励和约束相结合,有助于关员长期服务海关;建立退休金制度,使关员在岗时便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工作;严惩违纪官员,以确保官员廉洁执法;完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建立综合性的配套措施,保证海关机器健康高效的运转。(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
认识:高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腐败;廉不只是养出来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制度和法律上的监管、惩治;应加强对官员的职业操守教育。(言之成理即可。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 ]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09年8月20日腾讯新闻频道发起“网友票选建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的活动,在60件大事中投票结果如下(局部),从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新中国外交成就得到网友们普遍关注
B.网友们肯定“两弹一星”对反美反苏的作用
C.网友们对科技、历史文化都饶有兴趣
D.对开国元勋、拨乱反正网友们印象深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表格中7项占总票数的95%以上,而中美、中日关系占了45%,A 项正确;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与打破核垄断有关,所以B项错误;从网友投票数可以判断C、D两项正确。
点评:从投票的结果来看,网友们对我国建国60年来的成就关注最多的是中国的外交和中国的科技方面的成就。在外交上70年代成就明显: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化和最终建交;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等引人注目;科技上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奠定了中国大国的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