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9-12-14 04:23: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 通讯手段的革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
? 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清廷看到了通迅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而此时列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李鸿章则主张,既然抵挡不住洋人,不如立足现实,自行铺设电线,举办电报事业。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于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 材料二 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加大投入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1958年建起来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内最早研制投产的电传机当数1955年问世的55型电传机,此后,国产电报机研发技术不断进步。60年代,“中文电报译码机”问世,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其译印速度相当惊人,每分钟高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0个汉字。国产电报机逐渐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并组成了国内较为庞大的电报通信网,到1987年,我国已有65个城市开放了用户电报业务,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国际业务终端局、以省会城市为骨干的国内、国际用户电报网络体系。
? 材料三 2001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廷对电报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报业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简析其主要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历程:由最初的抵制到后来的有条件的接受(或允许西方列强开设电报),再到最后的自主发展。? ? 原因:①列强的侵略,使清廷逐渐认识到了同西方的差距;②洋务派的推动及洋务运动的开展;③加强军事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原因:①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形成了全国电报网络体系;②伴随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施,国际交流加强,人们交往密切;③中国国产电报技术的不断进步。
(3)现象:电报业日益萎缩。
? 主要原因:90年代,更为便捷的电话、互联网等新兴通讯工具快速发展,电报失去了竞争优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
材料三?

(3)阅读上图,指出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什么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参考答案:(1)原因: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使其具有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清代闭关锁国后,广州是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是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2)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3)第一次工业革命。早期火车。铁路交通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条电报线架设于
[? ]
A.北京     
B.台湾     
C.山东     
D.新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08年4月3日《申报》这样报道:“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仪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史料说明了
[? ]
A.国民政府建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
C.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走向近代化
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乍,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