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12-14 04:05: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获得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
?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


参考答案:(1 )特点:注重法律制度建设;强调中庸、平等的原则;注重法律的延续性。 观点一:同意。理由:法律保护贵族特权,贵族才能担任高级官职,平民权利受到较大限制。 观点二:不同意。理由:改革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平民获得参与政权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逐步确立。
(2 )意图:选拔变法人才。原因:前者能顺应雅典民情而成功,后者因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而失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请回答:
(1)在下表中填写中国古代的改革(各举一例)

类型
改革
社会内部调整政策,富国强兵
?
促进新旧社会制度变革
?
(2)在近代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次重大社会运动是什么?这次运动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参考答案:(1)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或北魏孝文帝改革。
(2)戊戌变法。更新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更新社会舆论(近代文化、教育、传媒);更新社会风气(抛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生括方式)


本题解析:(1)中国古代的改革对应题目中给出的类型任举一列即可。(2)中国近代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应是戊戌变法,再把戊戌变法的影响说一下就可以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 “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


参考答案:(1)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
(2)相同观点:商业过度发展导致农业衰退,应以农业为本。实践: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官府干预商品交换,直接参与经营商业活动,调控商品价格。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③是错误的;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④是错误的;贵族没有失去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通过排除法,所以选A。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4分)
材料二: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颍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颖阳郑平城女,次弟颖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颖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2)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此措施有什么作用?(4分)
材料三(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3)材料三、材料四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4分)
(4)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5分)


参考答案:(1)理由:平城地区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2分)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
(2)和汉族通婚姻(2分)。通过政治联姻,巩固统治。(2分)
(3)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4分)
(4)主观动机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3分)
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本题解析:文言材料题,重在根据问题,结合所学,梳理文义。
(1)材料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和大臣的对话,首先根据要求确定北魏孝文帝的话。材料“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这段话可以翻译为:此次的迁都行程的确很难。但是,我们这个国家从北方兴起,定都在在平城这个地方,虽然拥有天下的(很多)财富,同时呢国家尚未完全统一(文轨为国家统一的标志)。(平城)这个地方经常发生战争,(民风彪悍)不可以轻易教化,很难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然而)崤山和函谷关是帝王的房屋,黄河洛水在帝王的家中,(经济发展的基础好)所以朕要大规模迁都,一统中原。(即上述地方便于管理,教化百姓,有利于统治。)
通过材料翻译可以知道,迁都是因为平城民风彪悍,难以教化,进一步分析处此处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难以接受汉文化。而洛阳历代帝王多建都此处,经济基础良,社会环境、民风淳朴,易于教化,便于统治,可以立足此处,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
(2)此问考察措施,采用找出动词的方法作答。例如:带头纳、亲自……聘、命……聘等,可以明显看出有联姻的意思。除了自己联姻,还让他的弟弟们也联姻,而联姻的对象则多为
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政治婚姻大多为了拉拢他人,同时也是希望上行下效,达到民族融合、了解的目的。
(3)此问考察措施,采用找出动词的方法作答。革……、诏……、诏……、……为、赐……
通过分析可以归纳为四点: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
(4)主观动机指北魏孝文帝自己的出发点,可以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找到,为了教化百姓,加强不同民族了解,减少民族矛盾,巩固统治,统一天下。
客观效果则是从动机以外的方面考虑,这一点结合所学可以回答,主要是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北方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