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八)

时间:2019-12-14 04:03:2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①社会正处于巨变时期?②各国竞争与政治变革的需要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④儒家思想尚未取得正统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因此选A.
点评: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是在后来汉武帝时期,与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没有直接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分)“传统与变革”的主题几乎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这对矛盾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一个民族的盛衰荣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和尊重传统为已任。……以传统在外壳上的完整延续和内涵上的不断更新,英国形成了以退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即“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渐进模式。……“光荣革命”后,英国再没有发生过政治革命……近代以英国经济发展、政治变迁和社会进步,无不是与温和、渐进的改革联系的。
?——摘自《英国渐进式发展道路的启示》
材料二?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呜,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大陆,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首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众议院则回归民主制;最高法院大法官干脆与民主制绝缘,由总统钦定,且终身任职,有如罗马元老制之予遣。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议行合一,“金鸡独立”。单一民主爆发为千均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束为冬日之一缕“阳光”。
?——摘自《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之。(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和法国革命中对待“传统与变革”方面有何区别 ?(8分)
(3)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英美式的“阳光革命”和法国式“闪电革命”对其社会发展有何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1)特点:传统与变革相结合;(1分)形成了以温和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渐进模式。(1分)
(2)说明:1688年英国通过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1分)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分)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权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分)
2、区别:(1)美国把传统与变革相结合;(1分)在吸收古罗马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复合共和制”;(1分)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1分)实行权利的制约与平衡,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1分)
1、法国把变革与传统割裂开来;(1分)通过不断的暴力革命打击旧体制;(1分)把共和制与君主制对立;(1分)实行议行合一的单一民主制度。(1分)
3、影响:(1)英美式的“阳光革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如美国没有废除黑人奴隶制;(1分)但和平渐进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暴力革命的社会成本,使社会政治相对稳定,(1分)经济迅速发展,英美先后成为近代化国家的领头羊。(1分)
(2)法国式“闪电革命”能较快的改变社会现状,促进社会进步;(1分)但暴力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破坏较大,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1分)也会因为割裂传统与变革的联系,造成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尖锐对立,革命期间的激进措施在革命后被取消,不利于社会平稳发展。(1分)


本题解析:
1.第一问注意材料信息“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近代以英国经济发展、政治变迁和社会进步,无不是与温和、渐进的改革联系的”;第二问结合史实,根据“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议会改革进行回答。
2. 注意材料信息“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 “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议行合一,“金鸡独立”。”,再结合美法两国的相关史实回答。
3.注意一分为二的加以分析,如英美式的“阳光革命”虽然具有保守性,如英国保留君主制,美国保留黑人奴隶制,但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等。法国式“闪电革命”虽然对旧社会的冲击相对比较彻底、迅速,但是
过激的暴力革命造成此后政局动荡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A.加入人民公社 ?
B.分得土地 ?
C.承包土地 ?
D.加入合作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颁布的,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人民公社1958年才出现;承包土地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会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作社是1953年三大改造的产物,故选B
点评:关于中共的土地政策,还可以考查不同时期的所有制:1953年三大改造前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1953年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但在不同时期土地的经营权不同:1953前私人经营—1953-1978集体耕种—1978后家庭自主经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十年探索后期、文革前夕的中国面临对内探索遭遇曲折、经济困难,对外国际关系紧张的局面,196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毛泽东要求全党把三线建设当作很重要、很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他表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要搞第三线基地,……只有那么多钱呀,……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A.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
B.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C.“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
D.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即可选出D项;题目中未涉及对经济机构的调整,故排除A项;B项开始于2000年、C项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64年”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与欧洲相比,中国近代化探索初期的历程呈现以下的特点
①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向重工业发展     ②受到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
③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          ④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近代工业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洋务派先创设军事工业而后尝试创办民用企业,走出的是一条由军事重工业向民用轻工业发展的道路,①错误,在洋务企业的引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才开始发展起来,领导权并未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④错误,②③表述正确,答案选A。
点评:如何看待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这是史学届长期争论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坚持从革命史观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和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说明中国近代求民主反侵略潮流发展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但容易忽视中国近代社会在曲折中前进的现实,所以近年来随着近代化史观的引入以及在中国大陆的深入,更多人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这样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线索认识会更加全面和深刻。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