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4 03:44:33
1、判断题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B.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刺激作用
C.有利于农村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入超”即进口大于出口,农副产品口增长,在当时有没有可能超过外国的进口呢?这是不可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通商口岸增加到十几个,外国商品终于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市场,中国沦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所以中国入超局面不可能扭转。加工农副产品就能赚钱,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现在产品大多出口了,自然经济随之解体。农村农副产品的生产取决于国际市场的需要,因此商品经济发展了。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始人简玉阶回忆说:“辛亥革命后,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月销‘飞马’香烟一千箱左右,1912年获利四万余元,1913年获利增至十万元,1914年为十六万元”。从材料来看,导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蒸蒸日上的主要因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C.群众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来看,1912-1914年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蒸蒸日上的主要因素是“辛亥革命后,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故选C,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评: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①辛亥革命的影响;②民国临时政府推行鼓励实业的政策;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
A.民族工业体系逐渐独立完整
B.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工业
C.近代工业形成对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
D.主要工业部门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依然是轻工业较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排除掉A;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较快,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外国资本比本国资本多的现状,故排除CD,选B(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晚清至民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变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有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近代化交通的发展对经济思想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带来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老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材料二:
材料三: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三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什么问题?应当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这些问题?(4分)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高公民素质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举三例)(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1)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我国教育取得不少成就,但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着不少弊端:应试教育;难以培养杰出人才。解决办法: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4分)(2)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通过扫盲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通过义务教育普及了青少年教育;通过希望工程解决了贫困地区孩子的上学难题;通过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了公民的素质。(3分)
(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