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4 03:40:25
1、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后颁行过四部宪法,其中有一部宪法里明确承认“个体劳动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该宪法是
A.“54宪法”
B.“75宪法”
C.“78宪法”
D.“82宪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资本家所有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现了当时的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变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依据所学知识,这反映的事件为三大改造,体现在宪法里应是54宪法。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清稗类钞·婚姻类》记述了人们称之为“文明结婚”的新风尚: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新风尚”体现在
A.婚俗已不讲究父母之命
B.多数人崇尚西方新式婚姻
C.媒妁之言左右婚约缔定
D.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注重学生对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
由“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得知材料反映了晚清婚俗的变化是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1902年间,梁启超在日本一接触到卢梭的思想即为其所折服。他不遗余力地赞扬法国革命,颂扬卢梭是法国革命的精神领袖。……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顶礼膜拜,称“《民约论》正今日中国独一无二之良药也”。……鼓吹“破坏主义”,并撰写《讨伐专制政体檄》的鸿文,为革命造势。
——闾小波《柏克与梁启超——革命年代的智者》
材料二?粱启超叹道:“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满洲立宪,忽而五族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他说,君主的尊严“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吾数年来怀抱一种不能明言之隐痛深恸,常觉自辛亥、壬子之交铸此一大错,而中国前途之希望,所余已复无几。”
——张京华《梁启超与陈寅恪》
(1)依据材料一,归纳梁启超折服于哪些“卢梭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折服于卢梭思想的主要原因。(8分)
(2)材料二表明梁启超的思想又有何新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8分)
参考答案:
(1)思想:暴力革命: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6分)
原因:戊戌变法失败,认为实行君主立宪制不可行。(2分)
(2)变化:重新肯定君主立宪制:认为革命是错误的;中国前途渺茫。(4分。任答两点即可)
现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能根本改变;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依然艰巨;军阀割据,中国分裂。(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思想根据材料逐句归纳,“赞扬法国革命,颂扬卢梭是法国革命的精神领袖”——革命;“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顶礼膜拜”——人民主权;“《民约论》”——社会契约论。“为革命造势”体现出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于之前的戊戌变法的失败。
(2)思想变化据材料后半部分概括,肯定君主的作用,革命是错误的,中国前途迷茫。反映的中国社会现状与思想变化对应思考,社会混乱,军阀割据,一切尝试都已失败,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依然艰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辨别军队的作战能力)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拔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摘自《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安邦定国的思想。据材料二,概述唐太宗安邦定国的举措。(8分)
(2)材料二中李大亮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思想:既要军备,又不能穷兵黩武。(4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得照抄原文)
举措:剿抚并用。打败突厥,招抚其旧部,给予优厚待遇。(4分)
(2)观点:反对牺牲百姓的利益安抚“四夷”。(2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得照抄原文)
看法一:李大亮的观点是错误的。唐太宗实行招抚政策,拓展了疆域,使边疆的长期安定,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6分)
看法二:李大亮的观点是正确的。百姓是天下根本,耗费大量物力、财力安抚“四夷”,必然加重百姓负担,动摇统治根本。(6分)
看法三:综合看法一、二,辩证分析。(6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唐太宗的思想从材料一中“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既要军备,又不能穷兵黩武;第二小问举措结合材料二“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等信息可概括处剿抚并用,打败突厥,招抚其旧部,给予优厚待遇。
(2)第一小问观点从材料二中“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等信息概括出反对牺牲百姓的利益安抚“四夷”;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认为其观点错误,主要依据从招抚政策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如拓展了疆域,保障了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认为其观点正确,主要依据从招抚政策耗费大量物力、财力,必然加重百姓负担,动摇统治;也可以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四幅折线图中,最能显示十年“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