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12-14 03:27: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77年,我同恢复了高考制度,其背景是 (? )
A.“文革”结束后,文化教育领域百废待兴
B.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C.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中共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2、判断题  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产生的顺序是: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培育出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3、判断题  下边两幅图是梁启超先生在不同时期的两张照片,从图片上可以看出,梁启超的着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梁启超先生着装变化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推动
C.中国日益近代化
D.梁启超崇洋媚外



4、判断题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关税税率大大低于当时的西方各国。这对中国产生的影
响是
①涌入了大量外国商品
②冲击了中国小农经济?
③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
④导致了农产品大量出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策》
材料四: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家)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 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3)指出材料四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6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