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4 03:15:58
1、判断题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一五计划,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故选B。
点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实行了当家做主,但公用制并没有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所以1949-1956年中国的国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无数事实表明,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就像一把‘双面刃’,对人类的利弊得失共有之。”
——高惠珠:《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
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如何认识其“双面刃”的作用。
参考答案:积极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③政治上要求进一步民主化,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④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垄断,部分地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
消极影响: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困与落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②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③如果无限制地发展工业,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枯竭。
总之,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带给我们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分配的不公。我们不可能停止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让人类服从自然。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正确地利用资源。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并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形成良性循环,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题解析:此题是一道材料问答题,材料观点十分明确,解题关键是要求学生结合史实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而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需要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准确掌握的前提下,进行高度概括,并且通过对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分别叙述,得出正确处理科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认识。回答问题时根据题意确定答题格式。此题的答案格式,不必把三次科技革命分开一一叙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俞可平在《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说:“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构成这些框架的内容有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主共和政体 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③不对,民主共和政体属于政体范畴,不属于具体的制度建设。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的单项选择题,通常是在题干中列出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题肢;然后将题肢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在四个以上,且多属同类系列知识或专题知识。该题型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历史线索或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程度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四位学生在讨论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该合乎季节变化,天气冷穿多一点,天气热穿少一些。”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与地位而定,有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穿得破烂也没什么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统一由上级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就好了吗?”这四人的想法,恰可代表儒、道、法、墨四家思想。请按照甲、乙、丙、丁排列,选出正确选项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有一次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件事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A.克己复礼
B.性善主张
C.仁者爱人
D.兼爱主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家马棚失火后,孔子只关心是否有人受伤,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