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4 03:12:08
1、选择题 下列哪些是孔子的思想主张
①“仁者,爱人” ②“克己复礼,以为仁”
③提倡“民贵君轻” ④“制天命而用之”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据此可知
A.荀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向于合流
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表明荀子认为礼是法的指导原则,是法的统率,礼是法度的总纲和类推断案的依据。在荀子这里,刑规法度产生于礼义基础之上,制定法度必须以礼义为标准,它以礼包法,不主张严刑峻法,兼采众长,以礼为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即要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礼义来指导法的制定和施行,以救正它的偏颇,荀子援法入礼,实际上是把法家的法治纳入儒家的礼治系统,其核心仍然是以礼为主,其以礼制律的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内容。
考点 :百家争鸣
点评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揉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走向思想一统的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原创)(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 | 朱熹 | 黄宗羲 |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参考答案:
(1)观点:孟子:实行仁政;(1分)朱熹:“正君心”;(1分)
黄宗羲:使学校成为限制君权的机构。(1分)
思想:儒家民本思想。(2分)
(2)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2分)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2分)
说明:形式相似,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2分)
内容相同,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2分)
(3)理论: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理论上指出了适合中国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1)孟子的主张在材料开头,之后在“施仁政”的具体表现;材料中朱熹的言论是步步深入的,由“恤民”到“正君心”;黄宗羲观点的核心在结尾,“使学校成为限制君权的机构”。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共同点是儒家民本思想。
(2)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依据材料归纳。第一个省略号之前反映的是专制政体的影响;第一个省略号之后反映的是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古学复兴和西欧文艺复兴都借助于古代文化,内容上都批判旧的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文化。
(3)注意审理——“理论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古学复兴;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历程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第一篇里说:“人们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任何善事,除非是某种强制性的力量驱使他们去这么做。”还说:“饥饿和贫困使人勤劳,暴力的惩戒使人善良,使得人们达到善和正义的,正是强制的力量。”与其在人性论观点方面最相似的是
A.孔子
B.孟子
C.李斯
D.苏格拉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中材料的主要思想是“强制性的力量”能够管理好国家,属于法家的与法家的严刑峻法类似。孔子和孟子都属于儒家思想,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的思想家;故选项中只有C项的指导思想是法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诸子百家考》中说:“……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越南)……又流行于欧美……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请回答:(1)概述:在孔子的理论中,怎样才能达成和谐的社会关系?(3分)
(2)孔子身后的几位儒家代表人物都对孔子开创的儒学作了继承和发展。其中包括明确提出“民本”思想的 A ,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的 B ,以及倡导“君权神授”的 C ,还有指出“明天理,灭人欲”的 D 。(4分)
(3)以上所给材料是如何评价“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的?(2分)
参考答案:(1)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状态,就能达成社会关系的和谐。(达意即可)(3分)
(2)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4分)
(3)简要概括,如:博大精深、影响深远(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