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五)

时间:2019-12-14 03:00:1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八字方针
D.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农业经济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中央提出经济调整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出现的变化。其他选项时间上都不符合。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长水草的沼泽),不可以为天下王。”
——引自《管子》
材料二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搏兽者,杀之。”
——引自湖北云梦出土秦简《田律》
材料三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道路),弛山泽之禁……
——引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四初,(东汉)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而浚仪令乐俊上言:“昔元光(光武帝年号)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地名)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引自《后汉书·王莽传》
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有何具体规定?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造成黄河水患的原因是什么?
(3)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不能保护生态资源,就不能治理好国家。材料二实施了材料一的思想。规定在一定的季节内不得砍伐树木,堵塞河堤,捕捉动物。
(2)因发展经济而放松对山林河泽的保护;人口增加,导致过度垦殖;水利失修。
(3)我国古代统治者就赶不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列入治国方针。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是造成两汉黄河多次泛滥的人为因素。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重视环境问题。


本题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把历史的问题与现实的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现实服务宗旨。要解决本题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其次结合题目的试题设问,从材料里找出答案,最后明确材料之间的关系,由一个主题串联起来。因此,要围绕该主题展开思维,第三问的“启示”出就容易答出,只是围绕主题展开,言之有理都可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解析题:(15分)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4分)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


参考答案:(1)社会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变革。(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任意答三点即可得3分)
(3)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2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2分)
(4)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1)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原因,答案类似于“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2)“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明清时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出来即可;(3)从材料二中的文字“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内容概括出来即可;(4)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翻译西学的内容从中找出新变化,主要表现在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
点评:高考中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内容的考查角度多样,难度较大。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差异性;②“百家争鸣”出现现象的原因和各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③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④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和表现。同时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近代思想文化的变化的巨大差异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是本题的主要意图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英、法、美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各有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
B.雅各宾派专政是法国大革命的高潮
C.英法两国革命过程中都出现过旧王朝复辟
D.美国独立战争得到国际上的支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史实再现能力。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是在大革命后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结束以后,而不是在大革命之中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1年,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对杨承宗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自己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从此新中国开始思考核技术的开发。这是基于当时
A.朝鲜战争的危局
B.美苏冷战的升级
C.经济发展的需要
D.赶英超美的狂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依据时间1951年可以排除B、D;原子弹的研制是出于国防的需要而不是经济发展,可以排除C项,1951年正值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的核威胁,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