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三)

时间:2019-12-14 02:56:5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儒家经典,不是由孔子编订、整理的是
A.《诗》
B.《书》
C.《论语》
D.《春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论编纂成《论语》一书,此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思想具体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C.“兼爱”“非攻”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B项是孟子的思想观点,故选B。A项是荀子的观点,C项是墨子的观点,D项是韩非子的观点,均排除。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孟子的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七国并立的竞争需要
B.社会处于剧烈变革
C.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D.思想家的纷纷出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家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经过不同的社会实践,促使他们提出不同的学说理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反应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C.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这是老子所描画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故选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后世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诸子百家找到最初的萌芽。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全球通史》载: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可以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儒家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道家关注天人关系
B.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C.儒家主张社会变革,道家主张“兼爱非攻”
D.儒家和道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