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12-14 02:53: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们说王阳明的心学已经走向极端,主要是指这种学说 ( )
A.极力维护君主专制
B.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C.主张人们忍耐.顺从
D.完全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说法是错误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维护封建制度;B项说法是错误的,二者从哲学观点来看,都是唯心主义的,都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C项说法错误,他们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人们忍耐、顺从。因此ABC都看不出陆王心学相较程朱理学更极端的地方。D项说法正确,陆王心学在方法论上认为致良知、发明本心,已经完全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
点评:宋明理学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两派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上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是王守仁则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繁荣,但此后却是2 000多年如“万马齐暗”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有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思想文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因素之一
D.不同时代“百家争鸣”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主要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政策所决定的,领导者个人素质可以影响文化繁荣程度,但不能起决定作用。B项说法明显有误。A项正确,国家的政策影响着文化的繁荣;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实力,加大了对人才的渴求;D项明显正确,文化都是有当时的政治经济情侣决定的,又反映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点评:战国历史上数次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第一次出现,当时的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条件,同时私学文化的兴起,也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建国后的双百方针也是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之间的两千年处于文化的专制之中,牵制了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说:最近最热的一个词大概就是“救市”,而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个需要——救世。其中孔子开出的“救世药方”是
A.用“仁”“礼”规范社会秩序
B.倡导“仁政”恢复和扩充人性
C.“君舟民水”的统治理念
D.施政者讲求“王道”“仁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唯物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革命史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A唯物史观是将唯物主义引入历史领域,重在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也遵循唯物主义的原则,B社会史观重在说明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以普通人生活的变迁折射历史的进步表现,所以B项符合题意,C全球史观强调历史事件对整体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所以也叫整体史观,D革命史观主要强调革命斗争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故正确答案选B项。
点评:本题的出题角度主要是对常见的五大史观内涵进行辨析,这一成为当下高考历史理论考核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准确把握各个史观的内涵是解答此中提醒的基础和关键,希望引起高度关注,常见的五大史观是: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同文”原本是孔子提出的文化理想。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引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当时主要是小篆和隶书。大约郑重的场合用小篆,一般的情况用隶书。
不过,所谓“书同文”,因秦王朝统治之短暂,并没有真正完成。“书同文”的事业在汉初继续进行,实际上到汉武帝时代才可以说逐步走向定型了。经过了这一转折,汉代的文字和先秦的文字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以致汉时的学者已经难以通晓先秦的文字。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据材料概括“书同文”的历史进程。(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书同文”。(9分)


参考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的有识之士呼吁“书同文”;秦朝通过政府力量强力推行“书同文”;至汉武帝时期基本完成了 “书同文”。
(2)秦汉时期的“书同文”,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次大转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央集权制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本题解析:“书同文”的历史进程也即中国文字统一的历史进程,根据三段材料分别概括得出基本线索即可。第一段从孔子的文化理想到子思的呼吁倡导,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对统一文字的呼吁。第二段材料秦朝统一后运用中央者政府的力量推行篆书和隶书作为统一文字,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第三段 “书同文”的事业在汉初继续进行,汉武帝时代才可以说逐步走向定型,统一文字的事业基本完成。
(2)本题评价文字统一的进步意义即可。从对当时的时代影响,顺应了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需要;对文字演变本身的影响,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次大转折;对文化的影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巩固,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