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12-14 02:53:2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注:“衡”,即山衡,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和保护山泽等资源),任虞以泽事……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认识。(15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体现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以立法加强环保;受儒家礼仪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内地到边疆都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10分)
(2)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共6分)
可能性: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出现;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共6分)
环境保护的对策:经济发展应注重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等。(3分)
(其它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考查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依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即可。从材料一中出处“《唐律》”“《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等信息可概括出以立法加强环保,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从文献记载中“孟春毋覆巢,毋杀”“《礼记·月令》”等信息可归纳出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从“《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可归纳出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可归纳出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2)认识可以先依据材料二来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原因,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来分析即刻,必要性紧扣材料二中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可能性从材料二中“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可归纳出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从“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可归纳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从“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出现其次可以从材料一、二中环境保护的做法谈谈对当今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即可,如经济发展应注重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古代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如“南昌”因方位而名,“锦州”因特产而名,“福州”因详愿而名,“宁波”因避讳而名。由此推论,浙江的绍兴、上海的嘉定因何而名?
A.气候
B.年号
C.人物
D.传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巨大变化。同第三世界崛起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①1945年雅尔塔会议的召开?②1955年召开亚非会议
③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④1962年爆发古巴导弹危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①雅尔塔会议和④古巴导弹危机都和两极格局有关,与第三世界崛起没有直接关系。故选D。
点评:毛泽东同志在70年代对世界政治、经济力量作出了科学的划分,他根据50年代国际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发展状况,指出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三个世界的理论对于孤立霸权主义和进一步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和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
A.粮食统购统销
B.衣着五彩缤纷
C.“安居工程”
D.“菜篮子工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统购统销政策是建国后人民政府为解决当时粮食的购销矛盾而采取的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中国领导人是
A.朱德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陈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