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三)

时间:2019-12-14 02:49: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B.都只是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问题
C.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D.前者解决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后者解决分配方式问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土地改革则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到经营方法等彻底改变,故排除A、B、D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这和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特征最为相似。故选B。与C、D两项的特点相去甚远,CD项主张法治,以惩恶扬善。A项是重民的思想,干扰性最大,但与材料中的意思关系不大。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是2007年祭孔大典推荐的五句奥运会迎宾语,这五句迎宾语体现的人文奥运理念包括
①平等团结?②友好相处?③以礼治国?④和平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平等团结、②友好相处、④和平发展都能体现出人文奥运的理念;③以礼治国这是孔子思想中落后和保守的部分,他强调的是等级秩序不能反映人文奥运的理念,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①其理论宣传天人感应,讲究道德规范(纲常、忠孝、等级等),提出大一统,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③儒家思想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者所推崇。
(2)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道德意识、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和谐思想、义利观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和谐社会都不无裨益。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4)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更应该抛弃。对这些内容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
(5)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总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土地若归少数富人者之所有,则可以地价及所有权之故,而妨碍公共之建设,平民将永无立锥之地矣。苟土地及大经营皆归国有,则其所得,仍可为人民之公有。盖国家之设施,利益所及,仍为国民福利,非如少数人之垄断,徒增长私人之经济,而贫民之苦日甚也。
——孙中山《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位东西方先哲,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关注民本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其出发点是什么?(答题不得照抄原文)(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担忧?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设想?谈谈你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认识?(7分)


参考答案:(1) ①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主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哲学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之道"的主张,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人生境界。(3分)
(2)措施:轻徭薄赋,用儒家的“礼”进行教化目的(2分)
出发点:维持民众基本生活,稳定社会秩序(2分)
(3)担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加剧。(2分)
设想:提出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分)
认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但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未能满足农民的土地婴求。(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旗袍是有传统的满足妇女服装经过改良之后的能够展示女性曲线美的服装,体现了西式服装对中国妇女服饰的影响;中山装是孙中山结合中国服饰与西服的特点改造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里弄住宅是西方建筑传入中国后的改进,也符合题意;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没有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