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12-14 02:35:5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三种可能影响中国走向的力量: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洋派;以张謇、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这三种政治力量虽然基本上没有共识,但实际上三派同源,都起源于同一个起点。这里强调的“同一个起点”是

[? ]


A.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
D.辛亥革命后军阀社会的动荡不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儒家文化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0分)
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孔子的主要思想成就有哪些?(2分)
(2)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这种思想加以实践的?(3分)
材料二: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柔和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3)请列举三例唐朝时期发生的史实,说明“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3分)
(4)从“韩流”的强劲发展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1)仁、礼。(2分)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学为官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3分)
(3)都城平壤仿长安而建、实行科举制、创造文字吏读,用新罗语言读汉字、建立中央集权制、地方郡县制(任答三项)(3分)
(4)传统文化要创新、要采取扬弃的做法,保留合理成分,摒弃消极因素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本题解析:第(1)问,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第(2)问,主要是通过种种手段确立起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如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太学等;第(3)问,唐代,以中国为核心,包括周边国家在内,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唐代文化对日本、朝鲜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例子很多,举两个就可以了。;第(4)问,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可得分。但必须围绕“韩流”这个中心,因为这是题目的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
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
D.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正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就需要深入学习西方,以寻求强国之路,以摆脱民族危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 )
A.宣扬经学
B.批判儒家思想
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D.否定孔子的权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借考证“新”学之伪来动摇封建的正统思想,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张之洞
D.郑观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