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1 10:30:42
1、选择题 关于孔子,朱熹,王阳明,黄宗羲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他们的学说都以“仁”为核心
B.他们的学说之间有继承与发展关系
C.黄宗羲全面批判前三人的思想
D.他们的学说都表达人文主义要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传统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正统儒学(理学),但他们是对传统儒学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本身也是儒家思想家,他们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但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制度。因此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思想进步、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与苏格拉底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政治主张产生的共同历史背景。(4分)
材料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元时期的理学家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关于“做人”方面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三 西学东渐
(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6分)
思潮 | 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 主要原因 | 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 |
洋务 思潮 | ① |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
维新 思潮 | “托古改制” | ② |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新文化运动 | “打倒孔家店” |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等。 | |
参考答案:
(1)孔子:施行德政;遵守礼制。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政治中的选举和抽签制度(或主张选用专门人才从事政治)。(2分)背景:政治制度弊端日益显露,道德沦丧。(2分)
(2)宋元时期的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4分)
(3)态度:“中体西用”(2分);原因: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或: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分)态度:学习西方思想文化(2分)
(4)结论:加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有助于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对待东西方文化要坚持 “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写一点给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结论,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主张,即孔子主张施行德政;遵守礼制。苏格拉底主张反对雅典政治中的选举和抽签制度(或主张选用专门人才从事政治)。结合当时政治大背景,不难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国家不统一,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弊端日显;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弊端日显,“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实际上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所以,苏格拉底主张应该让真正具备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的人来管理国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容易得出二者在对待人性方面是 截然相反的,前者主张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后者主张尊重人性,解放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即,宋元时期的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前者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后者适应了反封建神学,反教会统治的需要。
(3)根据材料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文化时,在不同时期,表现得不一样,这与当时的具体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原因”一项,相对较难,主要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从而导致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呈现自身局限性。
(4)此问属于开放性题,没有难度,综合以上材料,不难看出,材料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即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很显然,文化之间应该多交流,应该结合本国国情,批判吸收外来文化。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维新派思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理学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得知,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里的“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它适应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务。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了。所以宋代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主要从万物本原出发。本题选C。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提出的,理学吸收了佛教思想。A、B、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孔子的德治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天命’等等字眼很显然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核心思想观点,所以材料反映的就是C。另外,董仲舒的新儒学正是因为神化皇帝的封建统治才被被汉武帝所采纳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管子 明法解》说:“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据此推理,法家思想中的“法”:
A.利于保护有产者利益
B.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C.有利稳定社会秩序
D.捍卫臣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是法家思想。根据材料“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和所学知识可知,“法”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护“富者”的财产。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