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孙中山》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时间:2019-07-11 10:18:4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严复与梁启超都是近代中国具有极大影响的宣传家,在维新变法时期,由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与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南北呼应,作为同业,他们二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仍然坚持君主立宪,走改良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极为恐惧。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循序渐进,而袁世凯当初的民国是比较符合梁启超理想的。所以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但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扼杀了梁启超的政治理想,梁启超于是转向倒袁。而严复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固守自己的立宪主张,甚至在二十世纪初参加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工作的“筹安会”。……在袁世凯帝制复辟发生之前,严复对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他曾致信梁启超说:“连日晤谈甚欢,引为平生快事。近年来,国家多故,朝野不宁,然治之之道,确如老弟所言,必先安内固本,尔后方克对外。”经过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一连串重大变局之后,严复由于政治上的孤立,加“以肺疾缠绵,几于闭门谢客”,使他日益限于保守落伍,其间也自然关涉那些与他有过一定关系的人和事,而对梁启超的议论与评判尤多。晚年严复依然承认,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梁启超确实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他曾写道:“吾国自甲午、戊戌以来,变故为不少矣。而海内所奉为导师,以为趋向标准者,首屈康、梁师弟。顾众人视之,则以为福首,而自仆视之,则以为祸魁。……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梁启超“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的重要史实。(6分)
(2)依据材料,指出严复对梁启超历史地位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史实:①共同宣传推动维新变法运动;②戊戌政变后都反对革命,赞成立宪保皇;③辛亥革命中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每点2分,6分)
(2)变化:从肯定变为贬低。(3分)
原因:①两人政治立场发生变化,梁启超反对袁世凯称帝,严复支持袁世凯称帝;(3分)②严复日渐封闭,政治思想陷于保守。(3分)


本题解析:(1)从“梁启超……所以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严复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固守自己的立宪主张,甚至在二十世纪初参加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工作的筹安会”说明二人对袁世凯的态度立场,结合所学从二人共同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思想转变等角度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从“在袁世凯帝制复辟发生之前,严复对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和“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的信息可以归结出地位是从肯定变为贬低。;第二小问从二人的政治立场和严复本人思想角度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被称为孙中山一生中“最伟大转变”的是指:?
[? ]
A.由主张改良到投身革命
B.从事反袁斗争捍卫民主共和
C.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
D.应冯玉祥之邀北上推动召开国民会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对孙中山的“四十年”革命生涯中的重要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宣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②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等职推进发展实业?③要求北京恢复《临时约法》和民初国会?④颁布法律赋予国民自由权利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②③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可知,①宣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是1924年孙中山北上时期的呼吁;②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等职推进发展实业,是1912年孙中山卸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之后所从事的工作;③要求北京恢复《临时约法》和民初国会,是孙中山1918发起的护法运动?④颁布法律赋予国民自由权利,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故此题选D项。
点评:此题为排列式选择题(先后顺序式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其形式有序号式和非序号式两种。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尾两端法(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或大大提高命中率。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材料二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是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的演说
材料三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1925年3月孙中山《致苏联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辞职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孙中山的辞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祸乱的根本”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在思想认识上有怎样的变化?孙中山的这一演说与中国共产党哪一次会议的主张基本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有何重大发展?试从主张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孙中山认为清帝已经宣布退位,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孙中山认为袁世凯为推翻帝制作出很大贡献。看法:孙中山没有自己武装,迫于内外形势,辞职是自然之选,不必苛求。
(2)“祸乱的根本”:军阀和帝国主义。变化:由以为革命已经成功到发现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中共二大。
(3)主张: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践:召开国民党一大,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筹建广州黄埔军校;抱病北上,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求中国统一。客观原因:捍卫民主共和的屡屡失败;苏联的帮助(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坚持民主共和的立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孙中山曾题一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个!”此挽联是为了悼念
A.陆皓东
B.秋瑾
C.宋教仁
D.黄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作民权保障”。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