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二)

时间:2019-07-11 10:11: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有哪些?其作用分别如何?


参考答案:商鞅变法的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的规定:①农田水利法。②方田均税法。
作用: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在商鞅变法中涉及的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的内容,即“为田开阡陌封疆”,作用是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王安石变法中涉及的是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其意义的回答要结合改革的背景,即加强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来回答即可,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国家的改革明显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是
①英国的“清教徒”运动 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④戊戌变法
[? ]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2)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
(3)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实行暴政,二世而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有军功者,务以卒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商鞅列传》
请回答:
(1)指导出材料中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指出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其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加以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基本内容: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建立县制。
(2)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根本着眼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评价:积极方面是促进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消极方面是从长远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本题解析:(1)“令民为什伍”指编制户籍,““相牧司连坐”指连坐法,“有军功者,务以卒受上爵”指奖励军功,“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指重农抑商,“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指建立县制。
(2)重农抑商思想,有利于保证经济的基础,但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为统治阶级,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考成一事,行之数年,自可不加赋而上用足。?
——张居正?
材料二?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傅维鳞《明书》?
材料三?嘉靖以来,府州县学中某些混入的生员,不务实 ?学,为非作恶,在地方上形成一种势力。1575年张居正规定 ?“今后岁考,务须严加校阅。如有荒疏庸耄,不堪作养者,即 ?行黜退,不许姑息……童生丛择三场俱通者,始行入学,大府 ?不得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超过十五人,如地方乏才,即四五 ?名亦不为少”。?
——《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五?
材料四?张居正曾指出“夫民之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 ?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1577年他提 ?出清丈全国田地,次年正式实行,试图使田地“皆就疆理,无 ?有隐奸。盖既不减额,亦不益赋,贫民不致独困,豪民不能并 ?兼”。?
——《张文忠公全集》附录“文忠公行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创设考成法的目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概括张居正改革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抑制土地兼并方面,张居正有哪些认识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新法畅通。通过考成法,使张居正控制的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也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从而为全面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2)整顿学校,重视品行与才学;考试择优录用,灵活控制名额。
(3) 认识:土地兼并造成农民逃亡或起义,农民失地却依旧纳税。措施:按数目清丈田亩,多占田地多纳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