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1 10:05:46
1、判断题 在2010年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讲话指出,要明确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分清主流和支流。近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正式出版(1949年—1978年),这部书的的主线和主流是
A.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说明了建国后民族资本家愿意接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的特征不符。
点评: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而新中国的建立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从秦至清初,上下两千余年间,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诸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满洲等对国家的统一有重要的影响,历代王朝在这一地区采用多种措施加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三?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写的《溥仁寺碑文》中说:“柔远能迩,自古难之。我朝祖功宗德,远服要荒;深仁厚泽,沦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始皇时期加强对匈奴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2)据材料二反映了其什么样的民族观?结合所学,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方式“收养”突厥?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什么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康熙帝对蒙古地区是如何加强管辖的?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历代王朝都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有何认识?(2分)
参考答案:(1)措施:发动战争、修筑城池、迁徙百姓戍边、修筑长城等。(2分)
(2)民族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方式: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和亲”政策。影响: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4分)
(3)方法:平定准噶尔的叛乱;加强与蒙古的团结,尊重喇嘛教;与内外蒙古首领在多伦会盟;册封活佛;设立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方边防。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对北方地区的统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4分)
(4)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与管辖是国家强盛、统一的重要方面;北方民族的发展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2分)
本题解析:(1)秦朝对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采取战争的手段和防御的手段两手。修筑长城等就是为了防备北方民族的骚扰。(2)从材料“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可以看出唐朝实行的民族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上主要是设置羁縻府州等机构,同时采用和亲的政策。(3)清朝对于少数民族叛乱分裂分子绝不手软,同时注意发展满族与蒙古族的关系,这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对于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北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辖是保证我国统一的重要的措施。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灿烂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无论是交往还是战争,都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少数民族吸取了汉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统治方式,加速了本民族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汉族地区吸取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华,为庞大的汉族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汉族文化保持着长久的活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为了更好地参与经济竞争,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
B.与西欧其他国家紧密联系开始一体化进程
C.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开始在英联邦内实行互惠关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开始加入欧共体,开始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5分)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某中学学生探究小组收集和整理了下表中的内容。请你根据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 | 中国 | 西方 |
古代 |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
近现代 |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
当代 |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作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 |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
参考答案:
(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3分)
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任意答对两点给4分)
(2)中国:从追求个体、家族的幸福到追求国家民族的富强、个性解放。(2分)
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和个人都陷入生存的危机。(或答:民族危机严重)。(2分)
经济:封闭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2分)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2分)
西方:从追求精神的满足到追求物质享受。(2分)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2分)
经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2分)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2分)
(3)因素:社会幸福观的形成受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能贴近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中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都追求高尚的美德,重视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世俗的物质享受。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中国经济原因来考虑,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高。另外从材料看,“多子多福”、 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可以看出宗法、家族观念以及儒家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
(2)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应该把“变化”答出来。中国由原来的追求个人道德修养、家族的幸福到追求国家的富强独立、个体的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冲击来讲。西方由原来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到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原因也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重大事件的冲击来讲。
(3)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的因素可以直接从材料概括,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幸福观的不同,其实就在于它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