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1 09:55:19
1、判断题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孔子的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仁”的学说。①③是“仁”的学说的体现,而②是“礼”的学说的体现,④是教育方面的观点。本题主要考察孔子思想对现实建立和谐社会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黑色粗箭头代表外交事业发展的总方向。关于对这幅图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 F1可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典型代表?
② F2可用“美国敌视新中国”作为典型代表
③从图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领域遇到的阻力和动力是相等的
④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外交领域遭遇重重阻力,但总趋势却是前进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史实,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提出后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可以视为我国发展外交事业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敌视新中国成为我们发展对外关系的最大阻力,①②正确。但外交领域的“动力”和“阻力”是一种较为模糊的表达方式,不可能量化,所以③不对。黑箭头充分证明了④的正确性。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难点在于理解第③小项说法的错误性。同时学生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材料二:1990 年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情况
(1)材料一中规定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给材料一证明了什么?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1)原则:平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共同繁荣。
(2)证明了“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政策得到了真正的实施。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问题和再认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设问细小,难度不大,只要把教材与材料有机结合,就会圆满解答。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09 年10月巴基斯坦境内恶性恐怖事件不断发展,而巴基斯坦与南亚地区另一大国印度的复杂关系给巴政府的反恐行动增添了难度。追溯历史,主导印巴分治的国家是( )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苏联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主导印巴分治。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仁眇(miào)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这段言论应出自 于战国时期的( )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仁”“义”“王道”,可知与儒学有关,荀子主张“仁义”“王道”,故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