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7-11 09:42: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抗战时期由于企业向西南迁移使西南地区的工业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材料中重庆工厂数量的增加即是此种现象的一个代表,故答案选C项,A B D三项均与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史实和现状不符。
点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和难点,须要牢牢把握其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原因: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一战期间﹚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衰落﹙抗日战争以后﹚。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  )。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D.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都是属于公有制性质。但是这三种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后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20世纪初期,受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条例,提倡移风易俗,妇女解放运动,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女子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选C项,其他各项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春秋末年,某思想家曾言:“高举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段话意在
A.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B.否定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C.主张民主法制反对君主专制
D.为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创设环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4分)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相关资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1)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以上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序号
方面?
举例
历属时代
1
政治制度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2
经济建设
?
3
文化政策
?
材料二?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的第一次国庆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新华网》
(2)“小平您好”表达了亿万群众爱戴领袖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3)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
材料四?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4)据材料四指出:1957—1962年、1980—1997年我国的粮食人均产量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时代:革命立国时代。史实: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文化政策:提出“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原因:领导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3)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1957-1962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减少。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或左倾错误)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粮食减产。
1980-199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长。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
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史。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2)题要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的重大决策加以归纳。第(3)题,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农村——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4)题,说明变化时注意数据的变化即可,分析各自原因时注意结合当时的各项措施、手段,说明是否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