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1 09:11:05
1、判断题 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是指∶
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
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
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入世苦行
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
2、判断题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据此回大第14——17题。
小题1:在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方面,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采取的斗争方式有
①议会斗争(政党政治) ②法律手段?③暴力手段?④经济手段(抵制日货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小题2:在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生涯中,能体现右图的题词思想的活动有
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改良
③将临时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
④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小题3:孙中山遗嘱中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斗争中,下列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提出三大政策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发表《北上宣言》,谋求国家和平统一
小题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反动势力强大
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革命力量弱小
3、判断题 一位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中有“礼论”一篇,说明“礼”的起源是因为人各有所欲求,故彼此争夺,结果发生乱事,于是统治者才制定“礼义”,以确立每个人应遵行的分际。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A.荀子
B.老子
C.孔子
D.韩非子
4、判断题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判断题 《上海乡土志》中记载:“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人。”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当时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
①西式建筑?②近代邮电事业?③外来宗教?④西餐、西式服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