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7-11 09:08:5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参会代表们能做到的事情是
①对“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
②对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协议的行为进行谴责?
③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进行斗争?
④为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中受迫害的同志恢复名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4 年12 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没有人民大表大会,刚成立的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政协也不在拥有立法权。所以本题选择B。A时间不符合题意。CD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儒家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A.提倡"仁政"
B.提倡"以德服人"
C.主张礼法并用
D.提出"天人感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仁政”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孟子倡导“以德服人”,他提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天人感应”是汉代的董仲舒在其所著的《天人三策》中提出的。故A、B、D项均排除。“礼法并用”是荀子最早提出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竭力主张礼治,反对法家的“法治”,而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了一套“隆礼重法”的治国理论。所以应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5分)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某中学学生探究小组收集和整理了下表中的内容。请你根据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作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3分)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影响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2分)


参考答案:
(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3分)
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任意答对两点给4分)
(2)中国:从追求个体、家族的幸福到追求国家民族的富强、个性解放。(2分)
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和个人都陷入生存的危机。(或答:民族危机严重)。(2分)
经济:封闭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2分)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2分)
西方:从追求精神的满足到追求物质享受。(2分)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2分)
经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2分)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2分)
(3)因素:社会幸福观的形成受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能贴近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中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都追求高尚的美德,重视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世俗的物质享受。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中国经济原因来考虑,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高。另外从材料看,“多子多福”、 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可以看出宗法、家族观念以及儒家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
(2)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应该把“变化”答出来。中国由原来的追求个人道德修养、家族的幸福到追求国家的富强独立、个体的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冲击来讲。西方由原来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到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原因也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重大事件的冲击来讲。
(3)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的因素可以直接从材料概括,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幸福观的不同,其实就在于它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我国法制建设中涉及该制度的法律文献有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