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七)

时间:2019-07-03 03:31: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设立电报局,并建立了自旗后(即今高雄)至府城(即今台南)全线长95华里的电报线。它的影响是
A.近代中国的第一个电话局,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          
B.这是中国人自己主持架设、修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  
C.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第一步
D.很快,民间老百姓也用上了电报、电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题意。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部的是洋务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D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以下是前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几组言论,请回答相关问题: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1949~1963)阿登纳认为:从历史来看,欧洲大陆之所以一直就战乱频仍,动荡不安,主要是由于各国争霸欧洲造成的,尤其是德法两国之间的争夺。“德法之间的紧张关系,给世界造成了……灾难”,因此,如果这种争夺不停歇,即“德法两国不能真正和解,欧洲就不会太平”。阿登纳还认为,近代以来欧洲大陆短暂的和平与稳定,主要是依靠国家(集团)之间的均势,即力量的平衡来维持的。这个平衡体系是“从17世纪到18世纪初逐渐形成的”,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均势……并非总能使和平得到维护”,而且均势的可变性很大,“很可能是脆弱的”。因为各国出于自身不同的利益或者某国随着力量的强大而不满足于均势现状时,都会使均势被打破,从而导致战争。
——《新全球史》
问题:
(1)概述近代历史上,德法两国之间有过怎样的“紧张关系”?(5分)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均势”为什么是“脆弱”的(4分)
(3)在“阿登纳时代”,是如何为欧洲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努力的?(4分)


参考答案:(1)要点:19世纪中期争夺欧洲大陆霸权,普法战争;迫使法国割地赔款;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自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后成为一战的主要国;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主张“肢解德国”;勒索巨额赔款等;二战爆发后,德军占领法国等(5分)
(2)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尤其是经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超越了老牌强国英法;对海外殖民地产生了新的强烈需求,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使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秩序等(4分)
(3)推动法德和解,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积极回应“舒曼计划”,签订《巴黎条约》(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为推动西欧经济全面一体化创造条件等(4分)(如回答“铲除军国主义思想根子”等也可得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引目《新唐书》〔食货志〕的材料。
材料一?初,德宗〔779-805年在位〕纳户部侍郎赵赞议,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为常平本钱。
材料二?穆宗〔820年〕即位,两镇用兵,帑藏空虚,禁中起百尺楼,费不可胜计。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江淮、浙东西、岭南、福建、荆襄茶,播自领之,两川以户部领之。天下茶加斤至二十两,播又奏加取焉。右拾遗李珏上疏谏曰:“榷率起于养兵,今边境无虞,而厚敛伤民,不可一也;茗饮,人之所资,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不可二也;山泽之饶,其出不訾,论税以售多为利,价腾踊则市者稀,不可三也。”其后王涯判二使,置榷茶使,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天下大怨。
材料三?武宗〔840年〕即位,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是时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露积雨中,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搨地钱”,故私贩益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茶税是在德宗时开始征收的。就德宗开征茶税一事,反映出唐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6分)
(2)据材料二所述,李珏上疏向穆宗提出什么建议?其依据是什么? (6分)?
(3)据材料二和三所述,政府增加征收茶税带来什么后果?(2分)


参考答案:
(1)政治上:反映唐政府横征暴敛,搜刮社会资财的情况〔2分〕;经济上:反映唐代商品经济比较活跃〔2分〕;文化生活上:反映茶叶己成为唐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前朝有所提高〔2分〕。
(2)提出反对增收茶税的建议。依据:①增收茶税会“厚敛伤民”;②“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③“价腾踊则市者稀”。〔6分〕
(3)①“天下大怨”;②“私贩益起”〔2分〕。


本题解析:第(1)问,此问要注意考虑全面,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考虑;第(2)问,“茗饮,人之所资,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 提出反对增收茶税的建议。原因为“今边境无虞,而厚敛伤民”“ 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 价腾踊则市者稀”第(3)问,根据材料中“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天下大怨”“ 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搨地钱”,故私贩益起”作答即可
点评:史料解读的步骤,
(1)明确问题:在解读史料之前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问题。
(2)抓关键词: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
(3)划分层次:很多问题的答案结构是于材料的层次对应的,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要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画出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4)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两处设问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后,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三是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外延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为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儒学教育本身的威信,在被近代受到西方教育的本阶层的成员破坏之前,在民众中一直坚如磐石”。……这个庞大的想象共同体在清末民初遭遇了严重的解体危机:外有列强环伺蚕食,内有“割据诸侯”占地为王,而汹涌而来的西潮对一直维系着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完整的儒教“名分大义”形成巨大冲击。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三 环顾20世纪后期的世界,我们将看到一个陷入重重困境之中的世界,看到一个一切都被弄得乱七八糟、一切都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世界。不仅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制度如此,全球如此,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发达的第二世界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第一世界也是如此。如今,这三个世界都在转动着他们的车轮。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国版序言
材料四 全球化不仅侵蚀着国家主权,同时也激活了民族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文化认同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严重的挑战。……尽管全球化进程加深引起对国家的认同的侵蚀,但目前国家仍然是最具权威和组织能力的共同体。……“它不是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以回应挑战……”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是怎样维系“国家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全国有效管理减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后期的世界,为什么是“困境”“乱七八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第一和第三世界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政治上: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史实:北宋分割相权、改革科举制、加强对地方控制等举措)维护国家统治;思想上: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成为维系国家的正统文化。
(2)伴随着近代化的进程,交通的落后性进一步显现;列强入侵和割据,削弱了中国近代中央政府的权威(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落伍);西方思想的传人,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3)第一世界的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西方社会动荡不安,社会问题与日俱增;第三世界虽走向联合,但面临政治、经济方面新的竞争与挑战,贫困加剧,与富国差距加大,面临环境、人口、疾病等新的威胁。
(4)关系:全球化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说明:①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超国家的组织或机机构弱化了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的无国界传播,也对国家认同提出挑战,因此可以说全球化弱化着国家认同。②但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争端、文化产权、资源争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经济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尖锐化,强化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意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刘少奇在建国后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建国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与理解。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刘少奇在报告中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故应选B。A是1945年召开的,应排除;C是1978年召开的、D是1992年召开的,均不能,因刘少奇早在1969年已逝世。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