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7-03 03:12:1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责商;欲民用不困,责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明代·张居正
材料二?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变,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这一言论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述“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前夜’”在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现。(4分)
(4)以材料三中提出的近代化视角,归纳我国在20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取得的近代化成就。(4分)


参考答案:(1)农商并重(2分),主要是由于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时代趋势决定的。(2分)
(2)依据:商人经营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购买土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4分)
(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思想:反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反封建礼教思想的产生。(2分)
(4)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观念: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倡导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分)


本题解析:(1)“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大意是“经商不被重视而导致无法使农业从中得到扶持发展,那么农业就会有弊端,而不重视农业导致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持商业,则商业就不能发展,所以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就像天平一般,不能偏倚” ,因此反映了农商并重的思想,这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信息“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可以得出依据。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原因。
(3)结合明清时代的特点,分析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反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反封建礼教思想的产生。
(4)“20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应是指1910——1919年,可联系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表现:政治上的辛亥革命,经济上的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
点评:1)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但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 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
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答(组答案):组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详见下面的基本要求)。
2)组答案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例如:2007高考文综(一)第40题(历史)第 (2)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这一问中共有两个小问即“原因”和“影响”。考生在审完问题后,要根据分数迅速对“原因” 和“影响”各写几个答案要点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迅速判断“原因”和“影响”的答案要点各在三个左右。
②系统化:组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例如:2006高考文综(一)第37题(历史)第(2)问“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答案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现象。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组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而,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组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3)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①段落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大问,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序号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答案时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③条理化:这里的条理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如:2007高考文综(一)第40题(历史)第(2)问“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中的顺序条理就是先“原因”后“影响”。二是次序条理。有些答案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回答,因此,考生组答案时要有次序条理,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又可避免漏答,并且卷面整洁。包装精美,易得高分。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法国处于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欧洲边缘而较安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科技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B.欧洲大陆的科技事业发展艰难
C.人才成为科技竞争的重要砝码
D.英国工业革命吸引了大量人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内容说明了17世纪的欧洲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科技进步缓慢,所以A B C三项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D项说法错误,此时在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故答案选D项。
点评:中世纪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长期遭受教会的压迫,发展缓慢,进入近代以后,伴随文艺复兴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科学实验得到了提倡,西方的自然科学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最终成为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的强大力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时事漫画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形象反映。有人在20 世纪初期就中国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绘制了一幅名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下列相关的理解正确的是

A民气一致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民气一一致使中国的旧文化得到了彻底改造
C民气一致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对民众让步
D民气一致使近代革命的任务发生根本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20世纪初期,中国各阶层联合起来反对北洋军阀,并且取得一定的胜利,这个历史事件应该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所以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科学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①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③电子计算机诞生?④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先准确回忆上述科学技术出现的时间:①为1945年;②为1957年;③为1946年;④1981年再排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某同学要写一篇《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的论文,他有可能用到的标题有
①“议会之母”?②“民主的源头”?③“驴象之争”?④“一票共和”
⑤“议会形式粉饰门面”?⑥“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①是指英国议会制度;②是指古希腊民主;③是指美国两党制;④是指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⑤是指德国君主立宪制度;⑥是指罗马法,都与论文相符,因此选C。?
点评:组合式历史选择题是比较常见的题型,在高考试卷中也屡屡出现。解答此类选择题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排除法,它包括排错法、排异法、关键词排除法和定位排除法,等等。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