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3:05:25
1、判断题 章太炎说“长素(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耶?即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材料说明(? )?
①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②康有为认为立宪可避免流血?③章太炎主张革命?④ 章太炎认为立宪也须流血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四个选项都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
[? ]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近代新思想萌发的特点主要是
A.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自然结果
B.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发展模式
C.以军事近代化为开端的畸型发展
D.国人在反侵略斗争中抛弃传统观念的主动探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惊醒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的迷梦,促使他们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农民阶级领袖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中平等思想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相结合,组织了近代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运动,洪仁玕则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化萌发的典型代表。可见,中国近代化萌发是国人在反侵略斗争中进行的主动探索。正确答案是D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官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日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日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文化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顺乎世界之潮流”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拒不承认中国人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只有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这样,对西方的研究可说是踏出了一小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谨定规条,胪列如左: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 “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指什么人?他们对西方的研究踏出的一小步在中国形成了什么思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社会思潮指什么派别提出的什么思潮?结合史实说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如何“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该观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西学东渐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开设学堂,翻译西书,派留学生出洋学习。促进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3)观点:统治者守旧和下层蒙昧导致中国积弱;满清政府贻误国家,荼毒百姓,一蹶不振到极点;为了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设立兴中会。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