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明治维新》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二)

时间:2019-07-03 02:58: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现今的COSPLAY,一般是指利用服装、小饰品、道具以及化装来扮演ACG(anime、comic、game)中的角色。COSPLAY在日本非常流行,但有着严格的要求,这种严格不仅仅体现在衣着上,甚至延伸到了颜色的范畴,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独特服饰。可见,COSPLAY文化在日本依托于(?)
A.等级制度
B.武士精神
C.军国主义
D.天皇制度[



2、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9世纪晚期,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
材料一?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于两国之态度,不必因邻国之故而予以特别理喻,且以西洋之道,待之可也。亲恶友者共其恶名,务必矢志谢绝亚细亚之东方恶友。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灭琉球,北开北海,左抚高丽,右取台湾,治效之速,盖地球诸国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 ?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主张“脱亚人欧”的主要理由和消极影响。(3分)
(3)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这次上书中主张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4分)
(4)结合所学,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并简要分析原因。(5分)



3、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15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145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这两次相隔30年的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是维新,为何结局不同?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的维新变法有何相似之处。(6分)
(2)同是维新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结局为什么会不同?这对今天我们改革开放有何帮助意义?(9分)



4、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政府在抓教育改革方面,肯花大力气、下大本钱,……尽管财源拮据,教育事业的经费却是最多。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高。……日本迅速地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有文化的能够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潜在劳动力;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据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
材料二?这次改革不仅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而且冲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戊戌变法是失败了,但顽固派无法扼制由维新变法开始的思想解放潮流。
——周可桢《维新派教育改革的特征及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5分)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教育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措施的结局。(3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制约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成效的基本因素。(2分)



5、判断题  日本内务省1881年颁布的《劝农局处务条例》中写道:“兴办生产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与此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殖产兴业
B.建立新军队
C.文明开化
D.废藩置县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