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三)

时间:2019-07-03 02:40: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汉书.艺文志》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室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材料中的“王道既微,诸侯力政”、“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可知是百家争鸣,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鹅湖之会”是指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下述不可能是朱熹言论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C.“柳院竹斋茅店,云芜风树烟溪。听彻残阳晓月,不论巴蜀东西。”
D.“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BD都出自朱熹,AB体现了“理”的观点,D是指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强调道德规范;C表述错误,出自陆九渊《子规》,强调内心的作用。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的是重民的思想。这句话出自儒家代表人物荀子。A为孔子;B为庄子;C为孟子,都与题意不符。
考点:荀子的思想
点评:荀子是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一书,原文是“君,舟 也,水,民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他继承了儒家学说的仁政思想,同时又吸收了法家的重罚的思想。荀子思想需要我们的重视。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①“仁”   ②“礼”  ③“为政以德” 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他主张通过仁和礼来和谐人际关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①②正确,D符合题意。“为政以德”和“有教无类”分别是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思想的核心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3分)
(3)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1)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爱人。(3分,任答3点即可)
(2)内容:①忠孝一致。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自强不息。④团结协作。(3分)
(3)态度:①汉唐:积极吸收外来文化。②清朝:排斥外来文化。(2分)
影响:①汉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唐代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②清代: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2分)


本题解析:(1)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是爱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映是自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反映是好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反映是诚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映是求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映是爱人。
由材料“忠孝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共同体意识”等关键信息可知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即是①忠孝一致。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自强不息。④团结协作。
(3)从材料可直接概况出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不同是汉唐: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清朝:排斥外来文化。产生的影响是①汉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唐代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②清代: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