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时间:2019-07-03 02:30:5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其中儒家思想
A.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B.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
C.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
D.提供了民主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仁”、“人政”等思想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无为是道家思想,积极进取和改革思想是法家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并作出正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等,可知,董仲舒肯定会用自己的新儒学主张劝化刘非,即“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正式因为倡导“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神化皇权和强化中央集权才得到汉武帝的重用,所以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符合题意。
A项是道教学派的主张,B项是法家学派的主张,D项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内容,排除ABD。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先秦古籍《礼记·乐记》记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表明
①人们很早就探索物质利益关系       ②理学萌芽于先秦时期
③反对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           ④天理与人欲之辨由来已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来进行选择,由“灭天理而穷人欲者”③的说法恰好相反,而理学并非源于先秦时期,所以②的说法也不对,由此选择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学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周敦颐在《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存天理,灭人欲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D.先天下之乐而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中的“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可知主要强调严格的等级秩序,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所包含的内容相似,因此B符合题意,而ACD均与题干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6分)什么是幸福?达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中西方思想家众说纷纭,形成了不同的幸福观。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孟子主张: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认为:“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召福也,行有召辱也,”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朱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利。其中,“多子多福”和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美德,就决不会有幸福,幸福在于善行。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4分)
材料二:近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在近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日趋多样化,有人把国家的独立富强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些思想家以批判三纲、提倡自由、平等为前提,逐步形成了注重利群且倾向合理利己的求乐免苦幸福观。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欧洲,功利主义流行。“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践行“求乐免苦幸福观”和实现民生幸福方面,各提出了什么构想?(8分)这些构想并没有真正实现民生幸福,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概括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12分)


参考答案:(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重视道德修养。(4分)
(2)构想: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人人平等和绝对平均的理想天国;(4分)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4分)
根本原因: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2分)
(3)原因:近代中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更多的人要求个性解放。(6分)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建立;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6分)


本题解析:(1)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的相同点对比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东方“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和西方“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美德,就决不会有幸福,幸福在于善行”的信息可概括出都注重精神满足、重视道德修养。
(2)第一小问中洪秀全的幸福观从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的角度来分析,联系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可归纳出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人人平等和绝对平均的理想天国;孙中山的构想抓住题干要求“实现民生幸福”,结合新旧三民主义的含义,可得出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第二小问根本原因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来分析,可得出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3)幸福观属于社会意思的范畴,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的原理,从近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来分析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即可,如近代中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更多的人要求个性解放。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建立;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