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2:24:21
1、选择题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提出的进步思想的实质是( )
A.彻底否定儒学
B.对孔孟个人和理学的否定
C.摆脱理学僵化模式的束缚
D.建立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三大思想家并非是彻底的反对儒学,实际上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反对的是宋明理学中的消极方面;否定理学,但是不反对孔孟儒学;他们还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根本上来讲,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因此ABD均错。实质是反对宋明理学,摆脱僵化的思想体系。故选C
考点: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潮
点评: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但是这股进步思潮从根本上来说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也不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于这一点学生应该把握。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重视伦理道德;B法家主张“依法治国”; 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D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材料“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相符合的是墨家学说,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考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孔子、老子、孟子是其中的三位。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 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材料四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五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回答:
(1)从材料一中三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5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3)据材料四,指出理学被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4分)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思想对古代文人人格追求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仁政”学说是他的思想核心。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 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3)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主张压制人的自然欲求,消磨人的反抗意识,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4分
(4)理学思想中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主张,铸造了古代文人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特有品质。(5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较低。孔子 ,老子 和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主张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结合所学可直接写出他们的地位和代表性观点和主张即可。例如: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可以分析出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亘古不变的,依据“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可以分析出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第二问从朱熹和李贽的主张对比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可以分析出理学强调在存封建道德准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同时也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泯灭人性,消磨人的反抗意识,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理学被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
第(4)题依据材料五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分析出十分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把忠、孝、节、义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理学修养的境界是“仁”(人的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可知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老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原创)(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 | 朱熹 | 黄宗羲 |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参考答案:
(1)观点:孟子:实行仁政;(1分)朱熹:“正君心”;(1分)
黄宗羲:使学校成为限制君权的机构。(1分)
思想:儒家民本思想。(2分)
(2)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2分)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2分)
说明:形式相似,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2分)
内容相同,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2分)
(3)理论: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理论上指出了适合中国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1)孟子的主张在材料开头,之后在“施仁政”的具体表现;材料中朱熹的言论是步步深入的,由“恤民”到“正君心”;黄宗羲观点的核心在结尾,“使学校成为限制君权的机构”。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共同点是儒家民本思想。
(2)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依据材料归纳。第一个省略号之前反映的是专制政体的影响;第一个省略号之后反映的是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古学复兴和西欧文艺复兴都借助于古代文化,内容上都批判旧的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文化。
(3)注意审理——“理论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古学复兴;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历程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这和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特征最为相似。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