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7-03 02:22: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2分)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2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4分)


参考答案: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2分)
(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
(5)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4分)
原因: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要求;儒学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或与时俱进、兼收并包)(4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中司马迁认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儒学内容广博而缺少精要,难以尽从。但“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儒学用伦理纲常维系封建统治,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理学是宋代由儒、道、佛融合而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新”在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
(4)材料中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批判君主专制;“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藐视君主权威;“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这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5)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春秋战国——产生;西汉武帝——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要求;兼容并蓄,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所以其正统地位维持了2000多年。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四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3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3分)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2分)
(3)多元性(兼收并蓄)。(2分)
(4)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1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1分)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分)
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应坚持批判性继承的原则;思想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等)(2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材料一内容非常简单,三句话三个观点。第一句“行仁 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表明观点是主张实行仁政。第二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表明老子的无为观点。第三句“明法者 强,慢法者弱。” 表明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
(2)第二问,本题考查理学发展的特点。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是因为汉唐儒学出现了统治危机,原来的神学思想受到了挑战,所以宋代的儒学家们重新整合了儒学,把儒家的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高度,符合当时的统治需要,后来逐渐确立统治地位。
(3)第三问,材料中的“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表明唐代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吸收了本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外国文化的特点,
(4)第四问,有关于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材料内容及教材内容来分析归纳。李贽是反对神圣孔孟思想的,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有关于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的问题,注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问题来分析整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有前提的。他认为吃饭穿衣是天理,但要吃好穿好是人欲。对于妇女守节,他为官之时从未大力提倡过,甚至认为特殊情况下妇女改嫁“似不可拘于大义”。这说明朱熹
A.认为天理与人欲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B.认同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主张人欲与天理冲突时,“存天理,灭人欲”
D.承认人们正当欲望,反对笼统地倡导无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他认为吃饭穿衣是天理,但要吃好穿好是人欲。对于妇女守节,他为官之时从未大力提倡过,甚至认为特殊情况下妇女改嫁”可以看出朱熹并不笼统的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是有所区别,故选D,ABC均与题干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另一代表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他们主张
A.忠孝为本
B.勤俭节约
C.国富民贫
D.藏富于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孟子主张明君应该让百姓富足;荀子认为府库充实而百姓贫穷,容易造成社会混乱甚至政权的覆灭。由此可见,儒家主张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有同学把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该包括
①政治清明的表现    ②阶级结构变化    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    ④制度创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欧洲的 17~18 世纪”指启蒙运动兴起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兴起;中国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向西方学习思潮不断高涨。三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主题词中第①项“政治清明”明显不符合三个时期的特征,这几个时期都呈现大动荡、社会矛盾激烈冲撞。②③④项所述阶级结构变化、新旧思想观念冲突、制度创新符合所学。故选B。
考点:中外社会大动荡时期的思想
点评:中外历史上,凡是出现政治、经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往往是思想领域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它是在我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井田制瓦解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时诸侯争霸战争,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各诸侯国往往养士成风。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中国近代的思想发展是在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