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7-03 02:17: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集体的活动非常活跃,当地的积极分子陆续出现并被吸收为干部。农村的街道房屋等外表形象没有什么改变,但各个人的身份地位则因他们参加会议和各种新的活动而有所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国民政府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农村机构。”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抓住题干中“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当地的积极分子陆续出现并被吸收为干部”这一信息可知改事件是指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因此材料中“新的农村机构”应该是合作社,故C项正确;A、B、C三项时期土地都是公有制,与“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积极分子陆续出现并被吸收为干部”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主张“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荀子是战国末期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故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 至649 的23 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9分)


参考答案:
(1)前者认为唐代“理想制度“在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3分)
后者认为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3分)
(2)建树: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关系: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须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分析比较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 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说明了唐代的“理想制度”是在太宗以前已确立;材料二“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 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说明了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及分析评论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需要从“政治、经济及律法”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如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等;第二小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明君与制度关系,以及与盛世等逻辑分析归纳即可,如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须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脉
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④美国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5以上的投票权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①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影响; ②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脉、④美国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5以上的投票权,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消极影响。故此题选B项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A.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B.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当时的上海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说明中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