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2:14:15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持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1)根据材料一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4分)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宣布,“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这种变化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二战后初期,西欧的国际地位下降,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2分)西欧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2分)
(2)从美国控制西欧到平等的伙伴关系。(2分)
(3)动摇了两极格局,(2分)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出现。(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作答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二战后初期,西欧的国际地位下降,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西欧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第(2)问,本题考查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际格局。战后初期西欧衰弱,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六七十年代西欧崛起倡导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第(3)问,要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析欧盟的成立对世界的影响,动摇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出现。
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变化。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历经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多极化趋势加强三个阶段。
1.两级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西欧普遍衰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了冷战局面的出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笼,1949年北约成立、1955华约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2.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多极化趋势加强。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正处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政治主张方面,智者学派提倡过激的民主政治,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公民的政治权利;而苏格拉底则主张有德行的少数人治国,并不反对有条件的寡头政治。这说明苏格拉底
A.反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希望建立专制独裁统治
B.反对过激的民主,认为权力应该掌握在哲学家手中
C.希望建立一种理性的民主制度,注重道德建设
D.希望建立一种理性的专制制度,实施仁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中“苏格拉底则主张有德行的少数人治国,并不反对有条件的寡头政治。”,从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德行”,即强调理性、美德;“少数人治国”、“有条件的寡头政治”并不是专制制度。故苏格拉底希望建立一种理性的民主制度,注重道德建设。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历次统一战线中,统战的对象不尽相同,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中共的地位和力量不同
B.中国各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C.中共由幼稚不断走向成熟
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革命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矛盾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再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团结的对象亦随之发展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近代中国政治呈现爱国救亡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两大社会主要矛盾相互作用
B.列强侵略不断加剧
C.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社会发展本质的能力。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历史,在这总特征下,一方面是历史的沉沦(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半封建化),二者交互影响的结果是政治斗争一浪高过一浪,救亡图存步步推进。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题中材料是对唐初贞观之治的记载,虽然有过分美化之嫌,但也基本能够反映唐初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C正确,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