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2:12:30
1、判断题 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类。下列属于口述史料的是(?)
A.西周编钟
B.宙斯神殿遗址
C.《资治通鉴》
D.《尼克松回忆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相对简单,口述史料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D项符合题意。AB项是实物资料;C项是史学著作。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史料的问题。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人手”;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2分)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8 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4分)
参考答案:(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4)(评分参考)略。
本题解析:本题以服饰的变化为切口,大跨度的考查对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改革和近代土耳其凯末尔改革和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看看题目是怎么问的,然后阅读材料,依据材料和所学基础知识组织答案。第(1)问有两个小问,即根据材料归纳胡服令的目的和特点与赵武灵王改革的背景。第1小问根据材料就可得出答案;第2小问结合选修一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得出。第(2)有3小问。第1小问从材料中“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非常不合时宜,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打扮”即可得出答案;第2小问从材料中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得出其政治前提;3小问从“是一种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打扮”和“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打扮”“自认为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用思想家庭和生活来“证明他们是文明的”得出答案。第(3)问有两小问,即文革时和改革开放以后服饰的变化与其变化原因。前一问材料概括;后一问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和改革开放后时代特征分析出答案。第(4)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符合素质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根据材料学生自然能够总结出服饰与社会发展、思想观念变化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考点定位】1.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2.选修三※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3.必修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文革和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二战后,美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B.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以发展新兴工业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D.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二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不符合美国历史。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6分)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到960年北宋王朝建立,这一段将近1200年历史区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儒、释、道三大思潮悉数登场,……三教相互辩难,相互借鉴,共同展开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内容。
——宋志明《论三教并立的形成与中国哲学的新开展》
(1)历史上,儒学也被称为儒教,与道教、佛教并称三教。学者考证“儒教”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形成“儒教”概念的原因。材料中“三教相互辩难,相互借鉴”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6分)
(2)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与19世纪末的康有为对待“孔教”的具体态度有何不同?各有何重要意义?(8分)
(3)欧洲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人们往往认为这一时期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天主教会)。结合史实分析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是如何走出基督教统治的“黑暗时代”的?(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分析。)(8分)
(4)1951年,美国驻缅甸大使大卫·基观察到:缅甸85%人口是虔诚的佛教徒。据此,他认为,对缅甸佛教事业进行援助会赢得缅甸人的好感,取得“多于军事或经济援助几倍以上的成效”。随后,美国国务院批准了“通过缅甸的佛教计划来加强反共活动”的建议,并拨出款项予以支持。简要分析美国这一措施出台的相关背景。(4分)
参考答案:
(1)原因:①董仲舒融合黄老、法家、阴阳等思想形成新儒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神化君权,使儒学神学化。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对思想文化、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每点2分。共4分)
影响:三教合一,理学产生。(2分)
(2)陈独秀:宣传“打倒孔家店”,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2分)动摇了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促进了思想解放。(2分)
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等,将西方政治理论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为维新变法提供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促进维新思想的宣传。(2分)
(3)政治: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精神独裁,沉重打击天主教势力;(或: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促进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发展。)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传播了人文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科技:天文学革命和牛顿力学体系,使人类进入近代科学时代,冲击了教会的文化统治。(学生答题只写重大事件名,而不写主要影响,每点只给1分。)
(4)背景:①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和霸权政策(或:美苏冷战,两个阵营的对立斗争。);
②新中国建立,亚洲地区的社会主义力量壮大。(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所以等于是要求分析儒家学说在汉代被称作“儒教”的原因,而宗教是具有神权色彩的,所以等于回答汉代儒家学说上升到了宗教的层面,具有了神秘色彩;根据所学可以知道,汉代董仲舒融合黄老、法家、阴阳等思想形成新儒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使之具有了神权色彩的,再加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之具有了独尊的地位,因而出现这样的说法。影响:应该结合所学,三教辩难和融合在宋代形成了理学,这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2)不同: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孔子和儒家思想;而在19世纪末的康有为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利用孔子的名义来宣传。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意义:只要考生对前面的史实熟悉,就不难得出结论。
(3)题目要求“结合史实分析”,而且给出了答题角度,即“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分析”,再结合题目要求的时间“15世纪到17世纪”,考生只要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史实回忆上来即可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列举出史实之后要做简要分析。
(4)背景:根据题目所述“通过缅甸的佛教计划来加强反共活动”的信息可以知道,美国的这种做法是出于反共的需要,再结合所述时间1951年,就可以知道这时国际范围内,美国正在推行霸权政策,美苏之间正处于冷战状态,再加上新中国刚刚建立,亚洲地区的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美国这么做是完全为其霸权政策服务的。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东欧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
C.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内因是根本原因,因此,可排除D项。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是东欧剧变的表现。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是历史原因。只有A项既是内因,又是现实原因,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因此A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