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7-03 02:12:3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5分)对知识的追求与对道德的探求应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双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反映的是16至17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远古,人类以马车或乘帆船旅行;现在,人类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起来,……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这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扩散到其他地区为止。?
——《全球通史》
材料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被称为科学界“三钱”,科技强国是他们的信仰。

材料四:科学是探讨世界存在的知识体系。爱因斯坦说:“科学只能由那些浸润了对真理和理解追求的人来创造,我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这种信念的真正的科学家……”。
(1)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7世纪中西科技发展的各自特点,并说明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三钱”的科学贡献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8分)
(4)结合材料三,谈谈材料四这段话对你有何启示?(3分)


参考答案:(1)中国科技多是经验的总结,仍是传统科技。(2分)西方重视实验以及规律的总结,属于近代科技。(2分)
关系:因果关系(推动了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等皆可)。(2分)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欧洲强大起来,通过殖民扩张实现了对世界的支配。(8分)
(3)推动了尖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国家安全和国防实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任答四点即可)(8分)
(4)此问为开放式回答,强调科学家是有信仰的人,既要追求知识又要追求道德,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9—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果,“七分人祸”包含:①决策者的失误②连年自然灾害?③1958年的所谓“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理解“天灾”和“人祸”的意思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陕甘宁边区“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
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
投在好人碗里头。
材料二: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材料三: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步入会场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步入会场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陕甘宁边区进行选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普选的背景和结果。


参考答案:(1)特点:适合普通群众;层层普选;贯彻“三三制”原则。影响: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背景:政权巩固;经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民主建设加紧进行。结果:选出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豆选”方式及材料二中的“三三制”比例,选出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我们不难得出方式简便、层层选举等特点,其影响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第(2)问要注意图下方“1953年”这个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教材中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状况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这和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特征最为相似。故选B。与C、D两项的特点相去甚远,CD项主张法治,以惩恶扬善。A项是重民的思想,干扰性最大,但与材料中的意思关系不大。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城市,让生话更美好”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百年梦圆。为体现上海城市变迁的历史,学校组织了图片展.请你按示例完成以下展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展板一图片素材答案1:煤气灯的图片;电车的图片;柏油路的图片;石库门的图片 选材说明。建立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城市交通系统;建立城市道路系统;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原因分析答案1:从制度建设层面进行归纳,举出相关史实。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制度建立,如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另一方面,借鉴租界管理模式,如“总工程局”的成立
展板二答案1:改革开放,浦东开发;中国经济发展,上海抓住机遇
展板三 答案1:从历史回顾中引发的思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克服工业化带来的弊端,保护生态环境。 要克服城市化进程中因人口涌入带来的社会问题,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答案2:缺乏历史感的思考。要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