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7-03 02:11:4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莎士比亚剧作摘录
材料三 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黄宗羲思想中“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和“新见”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想。(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的主要思想。(6分)


参考答案:(1)“不脱儒家思想道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2分)“新见”: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法制。(2分)
(2)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的幸福。(4分)
(3)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6分)


本题解析:
(1)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一“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本思想以及保留君主制的角度回答进行回答“不脱儒家思想道路”;从限制君权和提倡法治角度组织“新见”答案。
(2)依据材料二中“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并结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角度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三中“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建立在约定之上”的信息从“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的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发展·黄宗羲思想;西方人文主义起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然,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主要说明孔子主张(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得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反映的是孔子“礼”的思想,AC项题干无从反映,B项正确;D项是包含在B项中,B项更恰当。
考点:孔子的思想主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观点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不用向人问求或从书中获得,只要加强自己内心修养,致良知就可成德业。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
A.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从服饰的角度入手,考察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周的“秩序井然”反映的是服装在周代礼乐制度上的表现,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服装的变化趋于“清新”。唐朝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人们的服装也显得“丰满华丽”。宋朝统治者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理学兴起,人们的穿着不再彰显个性,突出了服装的“理性美”。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协调了人际关系
B.具有人人平等思想
C.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D.实施灵活的教育方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有教无类”是指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力,这一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积极作用,A项儒家“仁爱”思想的作用,和“有教无类”无关,B项表述错误,D项是“因材施教”的内涵,故答案选C项。
考点:儒家的教育思想
点评: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创私学,打破了教育为贵族所垄断的现实;②“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是精华;③“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更是学习知识的一般方法。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