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7-03 01:58: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理解能力。从列宁提出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主张利用德国的管理秩序、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形式、美国的教育,但是苏维埃政权不变,最后是社会主义,因此,说明列宁主张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过借鉴了有益的东西。故选D。A项说法具有片面性;BC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未交代说明。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一一管子《管仲》·牧民》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的河北省遵化县西铺的“穷棒子"社(即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赞扬的王国藩合作社),以“三条驴腿"的家当发展生产。“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但苦干了二十多年,到1979年,全社的人均年收入不过145元;还是没有摆脱一个穷字。根本原因就是“只懂抓阶级斗争,认‘以粮为纲,一个理”。而今西铺村已从单一的种粮模式中走了出来,山坡有果园,村里有工厂,电线厂、蜡烛厂、编织厂、织布厂和运输队,还有畜牧、屠宰、开矿、水泥、木器、饮食等各种专业户,多种方式和多种经营,西铺逐渐富裕起来。人均年收入1987年已近千元。
——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243页
材料三? 195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日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陷入衰退期。1961年日本池田内阁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要解决五大课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走向现代化;促进外资和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和振兴料学;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安定。具体目标是“从1960年度到目标年度l970年的大约l0年期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人均工资增长近一倍。到1970年“倍增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个人工资自1961年以后都是逐年按lO%的比率增长,至60年代末期增长比率已高达15%,而且实现了充分就业。……到l970年。在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已上升到6.5%。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一一汤重南《日本文化与现代化》

(1)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践的事例。(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铺村人均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概括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产生的作用。(9分)
(4)材料四反映了苏联经济增长的趋势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主要原因。(11分)


参考答案:(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民富则国治
事例:相地而衰征;“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进行经济改革(6分)
(2)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营方式由单一的农业为主转变为多种经营。(6分)
(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际地位。国民收入增加,实践充分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有借鉴作用。(9分)
(4)趋势:增长缓慢。(11分)
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推行重积累,轻消费的政策;推行霸权主义,影响经济发展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不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的是? (? )
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调整所有制结构
C.强调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
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于苏联实力的衰退,戈尔巴乔夫放弃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而致力于国内经济和政治改革,因此D项不属于戈氏改革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斯大林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因为
A.斯大林缺乏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正确认识
B.农民缺乏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正确认识
C.农民缺乏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正确认识
D.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长期落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弊端之一——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原因,题干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原因,重点在强调此模式的弊端而不是农民的认识问题,排除BC。联系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它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所以答案为D。
考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首先学生要准确分析题干的重点在哪儿,强调的是什么,找准答题方向,用排除法,再联系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是在斯大林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故④可排除。另从材料看,①②③都是正确的描述,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