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7-03 01:29: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经济制度
C.两种法律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是
①亚洲?②非洲?③拉丁美洲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再认葡萄牙扩张基础史实的能力。注意西班牙主要向西扩张。但要注意特例,西班牙在东方的亚洲侵占了菲律宾;葡萄牙主要向东扩张,但其在拉美侵占了巴西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火车的出现让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可见,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封建的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但中国的社会制度并未改变,故排除C,选A。
点评: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三国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述不准确的是
A.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B.曹魏推行了屯田制
C.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D.水利的兴修和灌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原因的分析能力。关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局势、生产技术、水利建设、统治者的重视、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等,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学生能够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从以上所列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判断。三国时期,黄河流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是处在区域性政权魏国的统治之下,由此很好判断C项“南北经济交流频繁”不符合三国时期南北经济关系的特点,故正确答案应选择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的是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
C.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断绝与欧美列强的外交关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其中题目中的“另起炉灶”、“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涉及的是清除国民政府和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所以目的是建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项正确,C没有涉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DA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