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7-03 01:18:5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截至2004年5月,联合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共部署有15支维和部队,包括来自94个国家的5.3万名维和士兵以及1.1万名联合国工作人员。下列有关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近年来联合国维和行动被认为是维持和平、解决争端的十分有效的形式
②中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积极支持维和的态度
③蓝盔和贝雷帽是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标志
④联合国维和部队还承担了人道主义援助、促进民族和解等任务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秦汉时越南输入到中国的主要是象牙、犀牛、珍珠等物品,而中国向越南输出的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
程技术,这种差别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越两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差别
B.中国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C.中越两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别
D.中越两地物产的差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两国交换的物品可以看出两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别,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要高于越南。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62年,台湾民众于右任写诗《望大陆》“葬我于天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天苍苍,野茫茫,上之上,国有殇”。这首诗反映了
A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B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
C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广大人民渴望祖国的统一
D主张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这也反映了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广大人民渴望祖国的统一。故选择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一一《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唐太宗评价隋文帝杨坚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是如何实现他的意图的。(3分)
材料三时间?中国人口?
公元1651年,?顺治8年,? 10,630,000(丁)
公元1712年?康熙51年,? 24,621,324(丁)
公元1741年?乾隆6年? 143,411,559人
公元1790年?乾隆55年,? 301,487,115人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户口统计只重男丁,对“未成丁”或“男女幼丁”等人口不作统计。)
(1)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被后世所称颂为“开皇之治”。说一说隋文帝是如何“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3分)
(2)你是否同意唐太宗的评价?请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理由。(2分)
(4)请分析导致清代人口发生变化的政策原因有哪些?(3分)
(5)根据以上三个著名治世,归纳概述中国古代形成治世的主要原因。(2分)


参考答案:(1)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府兵制,沿用均田制,对以后王朝影响深远
(2)不同意,杨坚开创三省六部制,目的就是减少君主决策错误
(3)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制度上沿用隋制;任用贤臣,善于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
(4)更田名、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人头税、隐蔽人口现象减少
(5)减轻租税赋役,鼓励农耕,任用贤能,整治吏治,制度创新,统治者个人素质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国主要出口物历年海关报告表

?
1871-1873年
1891-1893年
茶叶
1022159公担
1055064公担
蚕丝
37529公担
59946公担
大豆
57506公担
760522公担
棉花
8486公担
290417公担
----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具详,光绪十一、十二年两年,亏本自三四成至五六成不等,已难支持;十三年亏折尤甚,统计亏银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
----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齁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 摘自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材料四: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人,从占人口的5.1%上升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五: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五十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1.3万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至1919年“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的主要原因。(4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农产品出口量不断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已大大加深;材料二:中国经济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是以出口为目的商品性农业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材料三:外来资本主义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破产。流入城市的农民日渐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6分)
(2)西方列强侵略下,通商口岸被迫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日益破产,农村人口城市流动。(4分)
(3)民国的建立,激发了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减少;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分)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1)根据材料分析经济发展概况,在提取材料信息时要注意关键信息。材料一出口增加,商品化程度高;材料二,中国的商品受制于外国人;材料三 农村破产,农民进入城市。(2)材料三 农村破产,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材料四,注意两个省略号后面的句子,进行总结就是原因。(3)回答此问主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