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7-03 01:05:1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外交经历了由传统外交向现代外交的艰难转型。
材料一?在道光和咸丰两朝的《筹办夷务始末》中,常用的外交词汇有四类:

范畴
词汇
对外交关系辞令
天下、天朝、天威、中外一体、抚驭中外、抚有万邦……
中国对西方看法
丑类、逆夷、夷性犬羊、性情狡诈、夷情叵测、狼狈为奸……
对西方政策辞令
查办、多方开导、恩准、格外施恩、驭夷、羁縻……
西方对中国态度
情词恭顺、赖天恩、俯首听命、真心悔过、乞恩、滋事……
材料二?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的创建……不签署凡尔赛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的状况,并为山东问题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顺利解决奠定基础。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材料三?中国领衔签约(26国宣言)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
——《中央日报》1942年1月6日的社论
材料四?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外交观念矛盾性的体现?(4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和巴黎和会前后的相关史实,指出“中国的新形象”的具体表现?(4分)
(3)分析材料三 “我们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的主要原因?(2分)试举两个史实证明此观点。(4分)
(4)中国现代外交角色实现了由‘孤独的革命者形象’到‘今日地球村’重要成员的转变。解释其内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1)体现:既坚守“华贵夷贱”(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又被迫了解学习西方。(4分)
原因: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国人养成了盲目自大的心理;闭关锁国政策使统治者对外部世界了解较少、傲慢无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为挽救统治危机向西方学习技术。(答出两点得4分)
(2)表现:中国以协约国身份参加了一战;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西方在华特权,收回山东的权益等要求;中国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答出两点得4分)
(3)原因:中国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2分)
史实: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收回台湾与东北的领土主权;英美各国废除在对华的领事裁判权;中国积极参与开罗会议、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关贸总协定等国际会议。(答出两点得4分)
(4)‘孤独的革命者形象’:
内涵:中国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外交思路重视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斗争。(2分)
原因: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美国遏制中国,苏联承认新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答出2点得3分)
‘今日地球村’重要成员:
内涵: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2分)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两大主题;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外交环境。(答出2点得3分)


本题解析:
第(1)问,中国人外交观念的矛盾性要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道光和咸丰两朝中国历经两次鸦片战争战败之痛,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统治危机提出向西方学习技术,材料中的外交词汇体现了形式上对传统“华贵夷贱”的坚守。
第(2)问,巴黎和会主要是商讨一战的遗留问题,建立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结合与之相关的史实,回答本小题即可。一战中,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是一战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西方在华特权,收回山东的权益等要求;会后,中国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第(3)问,依据材料出处标明的时间以及材料中“26国宣言”等信息,可判断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国的参与,原因在于中国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证明“我们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的观点,应列举能够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史实,如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英美各国废除在对华的领事裁判权,中国积极参与开罗会议等。
第(4)问,本小题审题要细致,每个概念都要从内涵和原因两方面来考虑。“革命者”具有意识形态对立的意味,当时两极对立;美国遏制中国,苏联承认新中国;中国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实行“一边倒”政策。“‘今日地球村’重要成员”突出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可以从国际形势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外交思想转变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据统计:1972年与1965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5%,其中重工业增长了近112%,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35%……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全国纺织能力已发展到1300多万纱锭,但全国棉花年收购量仅175万吨,只能满足纺织能力80%的需求。这表明当时
A.农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B.中国农业长期落后
C.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D.工农业要均衡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5%,其中重工业增长了近112%,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35%”的信息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缓慢,从题干中“全国纺织能力已发展到1300多万纱锭,但全国棉花年收购量仅175万吨,只能满足纺织能力80%的需求”的信息可以看出,农业制约了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大体含义是留给子孙一满竹笼黄金不如教会子孙儒家经典,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当时备受重视,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含义与题意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由中央新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倡导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一直坚持至今,“另起炉灶”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具体方针,“分道扬镳”反映出60年代与苏联关系的破裂,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热潮,“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和“冰释雪融”能准确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特征,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与题意特征不符。
点评: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外交成就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②中美建交;③中日建交,当然外交成就也折射出当时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如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被称为“转折点”的事件发生在? ( A )
A.1971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55年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诸其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A.促进了市场繁荣
B.有利于普及西装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交际活动增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无论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从社会作用来分析,说明了服装使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发生了改变。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