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7-03 01:04:3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读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材料:
材料一: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到,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二:莎士比亚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
彼特拉克说:“我自己是凡人,只追求凡人的幸福。”“忽视或蔑视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以及人们的来处和归宿,这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呢?”
薄伽丘说:“我们人类是天生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
材料三: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引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座右铭。
——康德《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什么?被湮没的原因是什么?(4分)
⑵材料二分别从哪些方面表达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6分)
⑶材料三康德这段话表达了启蒙的真谛是什么?(2分)
⑷启蒙思想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精神最突出地表现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⑴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2分)被湮没的原因是“一千年的精神黑暗”,即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统治。(2分)
⑵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肯定人生而平等,否定等级制度。(6分)
⑶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或思想自由)。(2分)
⑷由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整个世界。(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4)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主张“美德即知识”、教育造就治国人才、人要认识自己。(3分)体现了人文精神(1分)
(2)意见:信仰即可得救;(2分)影响:促使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2分)
(3)思想:材料三: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材料四:三权分立。(2分)作用: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起促进作用;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
(4)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3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即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这些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2)材料二中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意思是信仰上帝即可得救。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3)材料三伏尔泰指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提倡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材料四孟德斯鸠提出“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创立三权分立学说。第二小问需答出启蒙思想的主要影响。
(4)材料一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材料二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材料三启蒙运动使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成熟,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其共同影响是都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点评: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思想家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他们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14-16世纪——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形成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16世纪——宗教改革:提出了因信称义和先定论,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以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促使人类不断的认识自己。 ?
17-18世纪——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倡导理性,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人文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其间虽经历了艰难与曲折,但融入世界是历史的必然。汉唐文明以开放进取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材料二?
明成祖时期,中国出现了“永乐之治”。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远洋期间,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这对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上半期,为了扩大商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当时的清朝视其他国家为蛮夷,认为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与之交涉。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初由两广总督兼职。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材料四?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试以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说明汉唐对外交往是“开放进取”的(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什么?(1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晚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如何?如何评价。(6分)
(4)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简要说明我国是如何贯彻和发展《共同纲领》规定的外交原则的?(4分)


参考答案:(1)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波斯湾。(2分)
(2)郑和下西洋特点:友好和平;宣扬国威。(1分)
(3)变化:由被动外交到主动外交(2分);评价:①表明清政府迫于国内外环境改变了观念,实行主动外交②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③无论屈辱外交还是主动外交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每点1分,任意两点既可得全分)(4分)
(4)建国初期,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外交政策成熟,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70年代,中日、中美建交,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本题解析:(1)可结合汉朝和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所到达的地区或国家思考;
(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平友好”、结合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看有宣扬国威的目的;
(3)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信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是被迫进行外交;从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看,清政府主动进行外交;评价可从鸦片战争期中国国内外环境思考,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等方面思考;(4)可结合新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外交成就来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由此判断,当时孔子对现状的态度是
A.肯定
B.否定
C.中立
D.无所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违反了西周的礼制思想,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目的在于改变战乱频繁的现实社会,恢复礼乐和谐的理想社会,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点评:儒家思想起源于我国春秋晚期,为孔子所创,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大宗,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享受特殊礼遇,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影响此后中国两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直至今日,复兴国学的内容中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近代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来维护其在华利益,它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列强与近代中国的反动政府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B.近代中国的反动政府需要得到列强的大力扶植
C.近代列强需要近代中国反动政府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D.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对列强的沉重打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都与近代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有关,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难度。要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正确地把握住题目中“能够得以实现”这一限制语。“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并不能等同于“采取的主要原因”,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应该从列强与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而“采取的主要原因”应该从列强或者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由此看来,B、C、D三项都是从某一方面来说明原因的,因而都是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的原因,故应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