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1:02:50
1、选择题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人物的言论与宋明理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理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理二主之理!”和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都包含有浓厚宋明理学思想的忠孝思想,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上》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荀子·王制》
材料二: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共同的纱幕(神学世界观)之下,处于睡眠和半睡眠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布克哈特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者所处的时代和时代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事件是什么?(2分)此事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黄宗羲、卢梭的思想主张。(10分)并分析两者主张的共同进步性。(2分)
参考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治民)。(2分)
孟子:民贵君轻。(2分)
荀子:君舟民水。(2分)
时代和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4分)。
(2)事件:文艺复兴运动。(2分)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2分)
(3)黄宗羲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4分)(或,提倡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
卢梭的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6分)
两者主张的共同进步性: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根据材料“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可以得出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在意大利”“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事件是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三“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和材料四“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中概括黄宗羲、卢梭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主张的共同进步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在用乐器时的等级,体现了古代礼乐制度。根据所学可知,主张遵从“礼”的思想家是孔子,他提出“克己复礼”。因此B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4分)“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兴起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 突破与创新
在民主政制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交付给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在他看来,民主制可以使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联系与区别
民本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
------俞可平《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至于民主共和之新政体,以理论言之,与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论及政制精神靡(无,没有)不合。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原因。(5分)
(2)材料二在“民”的认识上有何突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宾诺莎的思想在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如何体现的?(5分)
(3)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其中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的区别”,选择材料三中的任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主张:仁(德政)、仁政、惠民、重民等(2分);
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或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统治者吸取教训,维护统治;(3分,三点即可)
(2)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建立民主制、以立法保证民权;(2分)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建立总统共和制。(3分)
(3)民本思想是为专制制度服务,民主是为民主政体服务。民本根植于小农经济,近代民主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2分)
认识:俞可平观点:片面的,强调了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区别,但没有看到两种思潮都重视人民作用的相似之处,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钱穆观点:具有片面性,只看到民本和民主思潮的联系,没看到二者的实质性区别,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分析与认识。联系所学及材料回答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如材料“……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分析原因。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实践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结合第一小问的内容,同时联系所学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以及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归纳总结。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所处的时代及所反映的经济基础的不同,指出其本质区别。明确二人的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民本思想·含义;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西方民主政体的确立·美国政体的确立·过程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推崇
C.译本出现在近代“西学东渐”时期
D.欧洲借鉴儒家思想服务宗教改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A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史实,明清推行思想专制,对外闭关锁国,排除A;C项,近代“西学东渐”时期,表述错误,不符合题干时间“1691年”排除C;D项表述是无关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内容,排除D。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思想·儒学思想的国际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