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三)

时间:2019-06-29 12:38:5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美国作家查尔斯·穆雷曾经进行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历史上最知名的229位发明家中,瓦特与爱迪生并列第一。瓦特与爱迪生对社会的共同贡献是
A.开启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新时代
B.开启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使交通运输业发生革命性改变
D.促进了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瓦特和爱迪生两位科学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爱迪生的发明成为“电气时代”的重要标志,故本题答案为A。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爱迪生的发明与交通运输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与两人没有直接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倾向”。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一指示精神的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八亿人口八个戏”
D.“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要活跃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而“八亿人口八个戏”则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现状的生动描绘,不符合双百方针的精神内涵,答案选C,A B D三项与材料涵义相符但与题中要求不符。
点评: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材料反映了“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其含义的理解,当然也应该关注此时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之间的本质差别。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清代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B.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C.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D.批判清政府采用残酷的刑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大概意思为:酷吏依照法律杀人,后期儒家一理杀人;因为触犯法律而死的人,还有可怜他们的人,但是死在宋明理学之下的人,有谁来可怜他们呢。宋明理学用道德来约束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了人的自然追求,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先生”“同志”这些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采用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先生”“同志”这些称呼反映出的是一种人与人平等的观念,这些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采用是在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等思想传播。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例如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出现的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和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地位;②经济建设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③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长期以来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如实行统购统销、“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④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⑤十一届三中全会等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改变了人们的观念;⑥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其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政体变革的频繁上
B.得到农民的支持上
C.革命结束的形式上
D.开展对外战争上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法国革命过多地遭受到了外力的干涉,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遭受外力的干涉。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