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9 12:29:3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假如你是一位墨西哥的农民,2003年参加了由5万多人在首都举行的反对全球化浪潮的游行示威。你反对全球化浪潮的主要理由是
①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凭借经济实力的优势,掌握着主动权,往往是获利者
②墨西哥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成本高等原因,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③发达国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到墨西哥,破坏了自然环境
④发达国家对墨西哥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引发生态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在对建国后物资票证使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B.体现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C.说明当时物资供应比较匮乏
D.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退出历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伴随着改革开放,生活物资的逐渐丰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票证逐渐退出了市场。因此ACD都表述正确,B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点评:解答否定型选择题,审清题型、题意是解答否定型选择题的必要前提,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题:1)直选法,根据所学知识,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2)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3)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以下标志反映的组织中,能够证明“相邻相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相邻相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尝试,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乏;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
A.罢黜百家的思想
B.天人感应的思想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独尊儒术的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有人说:“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们的政治主张中,有何矛盾之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政治主张又是对哪些历史现象的反映?儒法两家后来是怎样统一起来的?简要分析统一的根源和影响。


参考答案:(1)矛盾及成因:①矛盾:儒家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放宽刑罚。而法家主张实行法治,要求臣民遵守法律,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反抗。②成因: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潮流,在意识形态领域儒法两家分别从各自代表的不同集团利益及各自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提出的。
(2)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给人民加重灾难,故儒家提倡仁政;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兴起,中央集权软弱,导致七国并立,故法家强调要进行政治改革,提倡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
(3)统一过程:秦统一后,运用和发展了韩非的理论,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学,提出了“大一统”思想,用神权来维护君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根本目的上与法家思想主张中“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一致的。
(4)根源和影响:秦汉时前,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要求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影响:儒法两家统一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为其确立巩固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思想保证。但后用逐渐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和限制思想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第(l)问“矛盾及原因”,实际上是要求答出儒法两家不同的思想主张.再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问题的不同立场.即成因。第(2)问的“反映”,实际上是产生儒法不同思想主张的社会背景。第(3)问中的统一过程,只要理清从秦始皇应用法家理论到汉武帝尊儒尚法的变化即可。最后一问“统一的根源和影响,”应从巩固“大一统”需要出发去分析根源.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