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6-29 12:02:1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为某一少数民族地区1953年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场景,被推选出来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女代表激动地说:你们有什么意见,我都帮你们带到中央。这一现象说明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的确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C.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体现
D.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确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解答此题要注意正确分析题干的要求,不是民族区域自制的问题,而是反映人民当家做主的问题。分析选项,C项最为准确,所以应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 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7分)


参考答案:
(1)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南宋军民的抗金斗志,阻止了金军的南下,有助于江南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8分)
(2)面对危局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体制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7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依据材料一中 “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 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军事以及经济视角归纳历史意义。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等文字信息围绕指挥才能、个人利益得失等角度思考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慧能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的主张相似,“心外无佛,即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根据联合国1999年的《人类发展报告》,分别占世界人口1/5的最富国家与最穷国家的人均GNP差距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0年的60:1,1997年又进一步扩大到74:1。上述材料可以作为下列哪些研究性学习主题的恰当例证
①“科技革命与经济结构”②“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统一”
③“当代和平与发展问题”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反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说明能力。材料中未涉及科技革命和三大产业关系的变化,因此排除①。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统一应该体现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材料并未充分体现,排除②。从题目中“1999年的《人类发展报告》”这一信息可以说明③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表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不均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因此④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10分)


参考答案:
(1)思想:以民为本,不夺农时。(2分)
原因:唐太宗个人品格(善于反思和自我批判);吸取隋亡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变化:从与民休息、克制个人生活欲望变为苦役百姓、贪图享受。(4分)
评价:唐太宗即位初期推行休养生息,可以说是明君,但他晚年也贪图享受,劳民伤财,走向自身的反面。(4分)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全面看待其在不同时期的作为。(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对应材料一,从材料中“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可以直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从唐太宗个人品质、吸取前代教训以及维护统治的角度综合分析作答。第(2)问中第一小问对应材料二,从材料二中“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的信息并结合材料一来概括变化;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围绕评价人物的标准如放在历史环境中、全面评价等视角去综合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