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9 11:43:3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张謇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是为了通过兴办实业来实现中国的富强,这种观念意识是实业救国的思想,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考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
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
“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


参考答案:(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4)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和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题解析:第(1)问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看出张载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为生民立命)和历史使命感(为后世开太平)。第(2)问从题目中的“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可以看出理学继承了发展儒学,而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第(3)问从材料三的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来批判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从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来提倡人性的自由发展。第(4)问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好的方面,但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同时他强调气节,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西汉“萧规曹随”的历史佳话反映了
A.曹参的一无所为
B.萧何的强大影响力
C.黄老思想符合民意
D.汉武时期积极作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自2000年10月新一轮疯牛病危机在英国发生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防疯牛病传入本国。这表明,面对经济全球化(?)
A.必须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B.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C.必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D.必须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解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它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严防疯牛病危机,保护本国经济安全是必需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某著作有一段描述,有几个字由于印刷问题看不清楚:“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 [? ]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你认为“[? ]”应该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
D.“一五”计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抓住“1959年六七月间”、“,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由此分析可以排除三大改造(1952—1956)、“一五”计划(1953—1957),在时间上不合题意,而从“大跃进”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因此不合题意,排除ABD。由已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其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