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1:41:51
1、判断题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作了苏联共产党新党纲的报告,其中提到:“在最近二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将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全体居民得到丰裕的物质的和文化的财富;苏维埃社会将紧紧地接近于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与赫鲁晓夫这段报告在认识上存在相同错误的是
A.土地革命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
2、判断题 读下表。表中年代I到年代Ⅱ数据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外国商品进口中国数量 (单位:万两) | 中国外贸赤字 (单位:亿两) | 中国新设工厂数 (单位:家) | |
英国 | 德国 | |||
年代I | 9600 | 2800 | 1.66 | 79 |
年代Ⅱ | 4900 | 0 | 0.16 | 132 |
3、判断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反映的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
4、判断题 (25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1982——2005年南京户(家庭)规模的构成(%)
材料四: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2分)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5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4分)
5、判断题 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